華為開發者大會主題演講現場,借助華為的分布式技術,通過大疆無人機的鏡頭,華為溪流背坡村(簡稱“溪村”)的美景,徐徐展開在大屏上,建立起參會人員與松山湖的初印象。随後兩天,超過5000名研發人員、超1500位華為合作夥伴在溪村參加技術論壇,他們與松山湖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
上周(8月9日-11日),東莞松山湖伴随着華為開發者大會的話題,傳播到海内外。原來華為紮根的地方長這樣,真美!不過,它長得可媲美矽谷之外,更令人關注的是,這裡有怎樣的發展機會?南都記者去探了個秘,它已遠不是一個“湖”。
引領東莞産業升級
這需要從松山湖設立開始講起,要知道,它從出生起就被東莞賦予不一樣的使命。
時間線拉回到18年前,2001年7月,一場關于東莞産業升級的聯席會議召開,會議提出興辦大型工業園的設想。原因是進入新世紀後,關于東莞新發展模式的探讨不絕于耳。如何推進東莞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成為焦點話題。
時任決策者将目光鎖定大嶺山、寮步、大朗三鎮交會處的松木山,在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規劃出72平方公裡的土地,命名為“松山湖科技産業園”,承擔引領東莞産業升級的責任,東莞城市建設的新亮點。
在一帶荒草叢生、村落雜布的土地上,一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迅速興起。3年過去,從打基礎階段,逐步轉入促發展加快招商引資的重要階段。 同一時間,我國入世後,在蘇州、深圳等地的園區謀劃招大商,優質外資企業的到來帶動當地經濟躍升。東莞也在尋思轉型升級,改變招商策略,定好了“招商選資”策略。2004年,東陽光藥業、生益科技、天弘(東莞)科技等項目相繼奠基,園區迎來第一批入駐企業。
2014年12月,東莞決定将松山湖高新區、東莞生态園統籌發展,通過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高效整合,提升區域競争力,松山湖高新區擴大到103平方公裡,空間更大了。
華為是2005年12月與松山簽訂項目投資協議的,設立華為南方工廠。随後投資加碼,2012年5月,松山湖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訂項目投資協議,設立華為終端總部。如今華為溪流背坡村,也就是華為終端項目,位于松山湖南部,華為的南方工廠位于松山湖北部,兩者相差11公裡。在松山湖内,還分布着華為台灣科技園南部學校、華為人才房等項目,在松山湖多點開花。
關于華為與松山湖的故事,我們在《華為鴻蒙為何在東莞發布?》《南都觀察:東莞正吸引更多“華為們”的到來》進行了報道,現在我們要來具體講講松山湖的機會。
一小時産業圈
松山湖從一片荔枝林,用18年時間,成了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的沃土,是東莞名副其實的創新驅動引擎。從松山湖官方消息來看,這裡已形成了以高端電子信息産業為主導、以及生物技術、新能源、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現代服務業共同發展的“4 1”現代産業體系。
尤其是“華為到哪兒,我們就到哪兒”的動力驅使下,一批華為供應商進駐到松山湖,以華為終端為龍頭的高端電子信息産業,已發展成為數千億規模的支柱産業,集聚華為終端、華貝電子、生益科技等企業1100多家,形成完備的電子通信産業集群。當然這裡還有玖龍、東陽光、易事特、生益科技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它們掌握着行業話語權。
在南都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區位、産業配套、成本是企業選擇落戶松山湖主要考量因素,松山湖位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到深圳坂田50公裡,到福田中心區約60公裡,産業配套方面依托東莞強大的制造能力,電子信息産業綜合配套率達到90%,這裡與深圳形成一個“一小時交通圈”,同時也是一個“一小時産業圈”。
與松山湖互相吸引的不僅有龍頭企業,也有領軍人物。如由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創辦的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産業基地超過50家機器人及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其中在2018年的5月,李澤湘教授甚至宣布停薪留職2年,他要到松山湖建造一個被稱作“機器人夢工廠”的平台,這是一個發展高端裝備産業的平台,包含學校、孵化器、中試車間、地下工廠,以及各種體育設施。
今年6月,李澤湘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說,過去一年,團隊進步非常大,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一套如何去培養人的模式,開始新工科教育的探索,正形成一個有益的系統。而這模式一旦建成并釋放能量,這對松山湖的機器人産業也是革命性的影響。
量化為數據,松山湖2017年全年實現生産總值386.08億元,同比增長13.8%,2018年全年實現生産總值達630億元,連續跨過400億元和5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3.9%,實現地區生産總值、稅收主要經濟指标的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首位。而且2018年固定資産投資182.24億元同比增長了22.6%,協議引資150億元,同比增長29.3%,這些都是未來的重要增長動力。
大科學裝置群
如果上述是過去的、現在可見的機會,那麼東莞另一個新的機會——大科學裝置,這個始于10餘年前的布局,能量正在逐步釋放。
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兩大科學基礎設施,還有計劃落地的同步輻射光源裝置,這是不少城市可望而不可及的布局。當前散裂中子源正加快二期譜儀建設,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引進創新樣闆工廠科研團隊18個。不久将來,這裡或能産生大量創新成果并産業化,成為創新的真正策源地。
而東莞的計劃是,借鑒國内外大科學裝置的相關做法以及啟示,結合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視野下,規劃面積53.3平方公裡的中子科學城,以形成“1 1大于2”、強者更強、優者更優的集群效應。
今年,松山湖乃至全市把中子科學城作為園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着力把中子科學城作為東莞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平台,加強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的協同合作,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時,也将積極推動中子科學城-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通道、紅花油茶森林公園、科普片區等項目建設,為中子科學城提供高标準國際化的環境品質。
另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也紛紛在松山湖建立新型研發機構,迄今已有30多家,覆蓋高端電子信息、雲計算、納米材料、超材料、無人機等技術領域。
松山湖這裡有望構建起一個包含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四大創新體系”,真正用好“創新”這發展的第一動力。
功能區的吸引力
當前有一個變化在松山湖正悄然發生,那就是松山湖功能區的出現。
功能區對于東莞的價值是什麼?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規劃建設層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最大程度激發市直管鎮體制活力,這個是松山湖另一個新機會。
東莞發展逐漸進入以城市升級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階段。2017年,東莞市片區統籌聯動組團發展拉開帷幕,松山湖高新區與石龍、寮步、大嶺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邊六鎮組成松山湖片區,作為其中的試點。松山湖“擴區”,從103平方公裡到了463平方公裡的松山湖片區。
今年4月,東莞決定正式在松山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生态園)及周邊9鎮、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5鎮進行試點,推行通過強化功能區統籌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改革。松山湖繼續“擴容”,這裡已經遠超原規劃的“湖”,這是一個面積約589平方公裡的功能區。
松山湖将在産業、規劃等功能上統籌周邊9鎮發展,可獲得了更大的土地發展空間、産業配套空間,讓重大項目有落地的空間,讓功能區的資源能夠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整體品牌效應更強,并進一步提升全功能區的政務服務水平,精簡機構,提升決策水平和辦事效率。當然也相當考驗松山湖管委會的統籌水平,帶領“一園九鎮”一同進步,朝着目标出發。
有好的機會,也有不斷提升的空間。采訪中,讓企業遲疑的因素之一是人,盡管當前松山湖科技創新氛圍起來了,人才交流的活動也在增加,但是随着企業發展壯大,面臨人才的不足,有企業反映,即使開出高于一線城市的工資,高層次人才也不一定能來,部分企業想出的解決辦法是通過住房補貼、往返深圳的班車等政策,将人才從深圳往東莞轉移。
龍頭企業、大科學裝置能帶來人才“虹吸效應”,但是隻是短期引來一批,要長期留住,需要整體生活、工作環境的提升,其實也就是東莞城市品質提升的問題。人才這一塊的短闆,不僅松山湖在補,東莞全市都在補,補得如何,未來企業都是用“腳”投票。
如今,華為這一場5000人的大會已落下帷幕,考驗了松山湖乃至東莞全市的接待力,幸而東莞、松山湖都成功刷屏了一個周末。不過,未來看好松山湖并落戶的大批企業,則考驗城市的整體行政服務效率、營商環境,松山湖、東莞能不能接得住并為我所用?從現在起,可以一起期待。
采寫 南都記者 梁錦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