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子大智慧的10條家規

教子大智慧的10條家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7 02:20:10

在今年這個寒假,我開始為12歲的兒子講授《論語》,有朋友要求直播,也有朋友提議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也不定可以流傳。給兒子講授是不方便直播的,不過以後開直播講論語也是可以考慮的。不妨先整理成文字稿,供大家批評、參考。

我每次給兒子講六章,整部《論語》20篇,共500多章,大約需要90次,或90課,整理下來就是90篇。我給這個系列命名為《教子<論語>》,本文是教子《論語》一。

現在的《論語》内容,已經按篇、章精确地坐标化、數字化了,這樣查找就很方便。譬如,第一篇第一章,就用數字1.01表示,第19篇12章就是19. 12。本文的内容是1.1-1.6。20篇每篇的篇名都是取開篇第一句的前兩個字,第一篇是《學而》。

教子大智慧的10條家規(學是認知最真實自我)1

『1.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的關鍵在于,“學”的内容和現在的學有本質不同,不是指外在的規律和技術,而是指内在的最真實的内心、自我,或者本來存在于内心的判斷和選擇原則,這種原則的外在表現就是合理、義理。因此,孔子說的學,就是内心、義理之學,也是成德、道德之學,其實質就是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使得自己能夠獨立地對外境事件,基于内在與本心的義理原則,去進行思考、判斷和選擇,最終做出合理、合禮的行為、行動。

所以,孔子還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之學就是古之“為己”之學,“為己”培養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包括獨立的判斷、選擇和行動能力。“為人”就是做給别人看,這樣學就是外在的技術、技藝之學,是為滿足别人的需求,甚至取悅别人,而非順從自家本心,而非遵從義理。

“習”就是按照所學的義理原則,去做,去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因為這種行動是遵循自己真心本心的,所以才會快樂,才會“說”。“說”同“悅”,是快樂之義。這也是《中庸》說的“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遵循自己的真實本性。“率”就是遵循。

現在大家之所以不以學習為快樂,根源在于,受西學影響後,現在的學習已經徹底成為外在的“為人之學”,是技術之學、規律之學、工具之學,而絲毫不關注每個人的真實本心。這樣的學習就是脫離甚至背離人的真實本心的,所以,不僅不快樂,甚至還會很痛苦。

“朋”就是和自己有共識、共同話題之人,他們和你一樣,所學内容相同,都是懂人心和義理之人。這樣的人即便來自很遙遠的遠方,一經接觸,就會感到快樂。

同時,這個世界上還存在另外一類人,他們沒有進行過和你同樣的學習,不懂人心和義理,因此他們就對你不理解,遇到這樣的人,你不能抱怨和責怪,應該寬容、包容。

總之,這個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是和你一樣懂人心和義理的“朋”,他們也是君子,與之相交就會快樂,也盡量與這樣的人結交、交往。另外一類是不懂人心和義理的,他們對君子無法理解,而更關心利益,與他們交往不會快樂,但對他們要寬容而遠離,不要責怪他們,但也不要和他們交往。

教子大智慧的10條家規(學是認知最真實自我)2

『1.0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就是與父母建立正确和睦的關系,“弟”應為“悌”(tì),就是與兄弟建立正确和睦的關系。中國古人以人為本,從而在内以人心為本,在外以人際關系為本,即以人倫、倫理為本,禮樂也是屬于人倫、倫理的範疇。而要具備與所有的人建立正确關系的能力,就應該首先從身邊做起,從最親近的人做起,從父母和兄弟做起。

隻要在家裡做到孝、悌了,能過與父母和兄弟建立良好的關系,就能具備一般的人間關系能力,對家庭以外的人,也能夠建立良好正确的關系,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犯上是不能與領導處理好關系,作亂就是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也不是不能與别人建立正确的關系。

“鮮”xiǎn,就是很少、少有的意思。

君子做事,要善于抓住根本,抓住根本了,才能找到正确方法。學會處理與父母和兄弟的關系,就是學會處理一切人際關系的根本。“仁”就是與所有人都建立正确關系的能力。

“仁”的字形結構是“二人”,就是二人關系,是對所有人際關系的抽象。父母、兄弟則是具體的人際關系,因此,“仁”是對“孝”和“悌”的抽象,涵蓋着孝、悌。

與人建立正确關系的關鍵是,能夠知曉和體諒别人的内心,知道别人在想什麼,然後溝通,達成共識,以及這種共識去進行交往和合作,而不能不知别人,隻知自己,将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強加給别人。因此仁的核心要義就在對比人進行感通。

“仁”是抽象的二人關系,要學習“仁”必須通過具體的人際關系來實現,而父母、兄弟就是你最先和最經常面對的人際關系,因此要通過“孝”和“悌”去感知和學習“仁”。從這個意義上說,孝悌就是為仁之本。

『1.03』子曰:“巧言令色,鮮(xiǎn)矣仁!”

“巧言”就是能夠以假亂真的說辭,或者單純讨好人讓人愉悅的話。“令”是好,“色”是表情、舉止,“令色”是就是故意做出的讨好别人的表情、舉止。“仁”的核心在知道自己的真實本心,又知道别人的真實本心,同時也努力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真實本心,然後才能基于雙方的真實本心,形成真正的共識,最終才是基于這種共識形成真正良好的關系。“巧言令色”都是在掩蓋自己的真實内心,因此是背離仁的。

教子大智慧的10條家規(學是認知最真實自我)3

『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省也是重要的學習手段,就是每天對自己做過的事,進行反思、總結。自省的内容也是人際關系,曾子将認為三種關系尤為重要:領導、朋友、老師。對領導,需要反思的是自己是否做到了盡心盡力,即是否做到了“忠心”;對朋友,需要反思的是,是否存在言而不信的行為;對老師,需要反思的是,是不是按老師所教的去做,是有背離老師所教。

“傳”就是老師向你傳授的東西。因為古代的主要學習方式不是讀書,而是聽老師口耳相傳的教授、傳授,這樣“傳”就是老師所傳授的内容,也是學生學習的内容。因此,“傳不習乎”中的“傳”和“習”,就是“學而時習之”中的“學”和“習”。

『1.05』子曰:“道(dǎo)千乘(shèng)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道(dǎo)就是領導、治理。乘(shèng)是指一輛兵車,千乘(shèng)就是一千輛兵車,在當時屬于中等國家,也是初具規模的國家。治理這樣的國家,需注意兩點。一是,做事要充滿敬意,不能輕率随便。二是,要節儉,愛民如子,不能輕易征召他們做徭役,即便讓他們做徭役,也應該在農閑時,不能在農忙時,那樣将幹擾和阻礙他們的耕作、生産。

“時”就是在合适的時機。和“學而時習之”的“時”相同。

『1.0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tì),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類似現在老師對學生說的“同學們”。

“入則孝”,“入”就是在家裡,“孝”指代與所有的家人的關系,并非單純地指與父母的關系,整句的意思是,在家應該能夠和所有的家人建立良好關系,相當于《大學》中的“齊家”。

“出則弟”,“出”就是走出家門,指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都是朋友關系,或者用朋友關系指代與外面所有人的關系。“第”就是“悌(tì)”,這裡是指應該象對待兄弟一樣對待朋友。或者說, “第”是指能夠與外面的人建立良好關系。

“謹而信”,嚴謹、謹慎,言而有信。

“泛愛衆,而親仁”就是對所有的人都要有愛心,不能因任何理由形成歧視之心。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以做事和實踐為本,有空閑事件在從事脫離實踐的專門性的學習。這裡的“文”指的專門整理出來供人學習的東西,主要包括文獻、書籍。

“文”字本身含義很廣,最廣義的“文”,指代人的一切合理的行為。包括個人層面的,“文質彬彬”,也包括所有的國家制度、文件、政策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