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常聽人們這樣來形容進城的農村姑娘:“回家成村姑,返城變女神”。大緻的意思是,農村進城工作的女人,其裝扮與行為,在城鄉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界”,回到家鄉就是一副完全的村姑形象,而返回到城市,又是一副女神的作派。形象差距很大,很颠覆常人的想象。
這種情形,在現實生活中的确存在。突出體現出農村姑娘很強的場景切換能力。真的有點“到什麼山唱什麼歌”的感覺。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情況?她們為什麼要這樣變換着自己的形象呢?其實,這還得從城鄉差距的現實狀況,以及由此帶來的觀念上的差距引起的。也折射出這種觀念背後,所昭示的先進文化、觀念與落後文化、觀念之間的沖突。真實表達了當下農村問題的文化源頭。
其一,現象與根源。按理,村姑也好,女神也好,都是不同生活環境下女人素養與文化本真的一面,也是慣常的表現。村姑的别稱便是樸實無華,女神則是時尚時髦,兩者并不矛盾,但是,如果放到一個人身上,則更容易引起關注。這種情況,在農村極為常見。
那麼,是什麼原因把這兩者看似矛盾的形象,安放在一個人身上呢?這個大緻上可以這麼理解:農村的确存在着保守思想與妒忌之心。一個女孩子能夠走出土地進城工作,不論是考學也還,還是以其他手段也好,都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是“出頭鳥”,因此,無論你多麼優秀,在外面多麼風光,但是,一旦回到農村,你必須低調做人,也就是說,你必須從衣着到言行,都要回到原生态中,這樣,你才能與大家沒有距離。否則,你按照在城市那一套裝扮,哪怕是平時的正常狀态,到了鄉村就變“洋”了。這說到底,還是鄉村中彌漫的濃厚農耕文化和小農意識的影響。當然,也有在這種文化長期熏陶下,農村姑娘骨子裡卸不掉鄉土情懷,自覺不自覺就順應着這種輿論場的影響,反映到言行上,便有了這種急劇的場景角色切換。與此說是姑娘的下意識切換,都不如說是潛意識力量的支配。
可以說,“回家成村姑,返城變女神”,既有農村姑娘的被動切換,也有姑娘主動的變化,其目的是适應不同的環境。也是在這種文化下,在城鄉差距面前的一種自我調适。深層次中,還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其二,城鄉一體化發展路還很長。
自信來源于實力,來源于文化觀念的鍛煉。農村姑娘形象言行這樣前後的反差,實際上也折射出城鄉發展的真實階段。當然,樸實不是落後的代名詞,但是,從時尚返回到樸實,這個行為則代表着不自信,實際上是落後的表現。
在我國建國以來就長期存在的“三大差别”中,幾乎每一種差别的主體裡面,都有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影子。這一方面說明了三農問題是曆史的、長期的,另一方面則說明了,三農問題已經潛入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巨大,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問題,而是與三大差距并行。
客觀的說,當前的城鄉差距、工農業差距不但沒有縮小,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單以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發展趨勢來看,改革開放以來,這個差距是呈擴大的趨向的。這個過程中,雖然國家把三農問題擺在很重要的位置,包括脫貧攻堅也好、鄉村振興也好以及新農村建設也好,但是由于曆史欠賬太多,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薄弱,城鄉差距短期很難縮小,更不用說一體化的融合發展了。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之年。小康社會,農村不能遲到,更不能缺席。而隻有當城鄉一體化發展夢想成真的時候,農民的觀念也會随着物質财富和社會文明的變革而轉變,這個時候,農村姑娘在回到家鄉時,就沒有必要刻意把自己從女神變成村姑了。
其三,農業文明與城市文明縫隙需要彌合。我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國,農耕文化長期占據着文明的中央舞台。城市文明雖然經曆時間不長,但是,其生長力強勁,目前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而農耕文化除了存在農村這個特定環境下,在農村發揮着巨大作用外,對城市文明的影響也日漸式微。作為從事三農領域的寫作者,在與農村朋友的交流溝通時,明顯感覺到觀念上的差距以及溝通時的困惑。盡管互聯網今天無處不在,其滲透能力很強,但是并沒有改變農民兄弟根植于骨子裡面的農耕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固執、偏見以及自以為是。這個不是樸實的應有含義。而正是因為如此,阻斷了他們對于新的事物的認同、接受,以及對于現狀的改變。在那裡,明顯感到這兩種亞文明之間的不協調。這也是為什麼有“村姑”、“女神”這樣的怪相存在。
三農問題還會在較長時間内存在。而三農問題不是簡單的先進與落後的代名詞,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所以,解決三農問題,會一定伴随着觀念與認知的改變,隻有實現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高度融合,才能凝聚起不斷前行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