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筝飄飄一線牽,世界遙遙心相連。
國際風筝會,濰坊的亮麗名片。作為風筝會的基石,志願者是一屆風筝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風筝會真正的形象大使。每年盛會,都有數以千計的志願者參與其中,他們用燦爛的笑容、勤勉的行動,向世界傳播和平與友善,展示最美鸢都風貌。2020年9月,我被選拔為第37屆濰坊國際風筝會小志願者,在服務高規格賽會中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有了别樣感悟。
我是第一次參與國際風筝會志願服務的“新兵”,但與志願工作卻有着不解之緣,雖然當時隻有13歲,我卻是一名“資深志願者”:有過社區、圖書館、兒童福利院等20多次志願服務經曆、近150小時志願服務時長。這使我從3200多名報名參加風筝會志願者選拔的中小學生中脫穎而出,我笃信“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
2015年第32屆濰坊國際風筝會,8歲的我愛上了風筝,并與爸爸一起現場觀看了萬人放飛表演。我被造型各異的風筝及其背後的故事打動,這是自己了解風筝會的起點,也是立志當風筝會志願者的開始。此後,我學會了風筝放飛,參加了少兒風筝大賽,還加入了風筝制作技藝傳承社團,第37屆濰坊國際風筝會小志願者招募啟動的第一天,就在網上報了名。
為滿足賽時志願者技能要求,我參加了日常體能訓練、英語口語表達、志願服務技能、傳統風筝文化、涉外服務禮儀、應急救援技能、疫情防控知識等多項培訓,為風筝會做好了準備。
放飛場在濱海,而有些文化交流、經貿洽談活動在市區或峽山,對于志願者來說,有時一天要奔波于幾個場地,工作時間長達10個小時。從天蒙蒙亮到靜寂深夜,不同崗位的志願者有各自的辛苦。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分發宣傳資料,看似輕松簡單,但要将不同種類的宣傳品碼放整齊放置在座位上,我和同事們要彎腰數千次,還要不斷地提醒參賽者和觀衆注意事項。一天下來,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嗓子也啞了,回到家倒頭就睡。可是這個過程很充實、很鍛煉人,休息一個晚上後,第二天我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觀衆面前。
沒有委屈隻有服務。在放飛場地,我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到處亂跑,擔心人多孩子容易走失,抑或碰到地上的器材發生意外,便提醒家長多留心。沒想到幾番下來,這位家長不僅無動于衷,還随口指責道:“我的孩子不用你操心!你也是孩子,還是管好自己吧。”聽到這話,我流下了委屈的眼淚。幸好,在場的安保人員及時對小孩進行了教育勸阻。委屈歸委屈,但心情平複後,我深有感觸:第一次當重大活動的志願者,我沒有經驗,以後要先學會控制情緒,正确面對誤解、真誠接受批評建議也是志願者工作的一部分。
開幕式是風筝會的重頭戲之一,能在現場欣賞高水平的文藝演出也是我長期以來的心願。而那天,我們志願者為了更好服務觀衆,多數時間都背對舞台,無法觀看演出。但我們不遺憾,因為我們是現場強有力的保障,更是演出的一份子,舞台的音律伴随着觀衆的笑聲以及志願者為賽會注入的活力與激情,一起溫暖着我的心,讓我融化在歡樂的海洋裡。
在我們志願者團隊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參加一次風筝會志願服務,不知道自己有多愛國、多愛家鄉!”1984年4月首屆濰坊國際風筝會,隻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8個團隊、185人參加,而2019年第37屆濰坊國際風筝會,65個國家和地區的千餘名貴賓、重要客商應邀出席;2022年的第39屆濰坊國際風筝會“雲上風筝賽”,也有多達24個國家和全國73支風筝代表隊參加,從不遠萬裡相聚濰坊,到網上面對面“打卡”……國際化程度高、群衆參與性強、社會影響大,濰坊國際風筝會實至名歸。如今,濰坊既是世界風筝都,又是國際動力城、國際和平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蔬菜之鄉等等,這是我們國家實力日漸強大的一個縮影。站在放飛場,望着飄揚的各國國旗,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中國志願者的自豪。
風筝會不可能記住每個人的名字,可我們有着共同的名字──志願者,這個名字将永遠刻在每名比賽隊員、裁判員、客商、觀衆、媒體記者的心裡。這段志願服務經曆也一定會成為我自己青春中最美好的記憶!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濰坊志願者的愛一直在路上,照亮了前進的方向,溫暖着英雄的城市。
(作者:濰坊行知中學 何中毓;指導教師:鐘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