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了陰曆七月十五,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元節,民間也俗稱“鬼節”。顧名思義,這一天遊離在外的孤魂野鬼都會收到家人的記挂和思念。而對于我們來講,在七月十五這天,所有遊子都會回歸故土祭祖,在紀念先人的同時也祈求家人的平安。
過完中元節再等一個月,緊接着來的便是八月十五——中秋節。如果說前面是“鬼節”,那中秋節便是“人節”了。節日當天,無論大家身處何地,都會回家與家人團聚,人們在一起吃月餅賞月,可謂阖家歡樂。
不過對于老農民來說,這兩個節日還有一個特别的意義——可以提前預測莊稼的收成。
正如諺語所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幹戈”,這是老祖宗給咱們留下來的經驗,也是他們智慧的結晶,那麼這兩句話該怎樣理解呢?請大家繼續往下看!
所謂“七月十五定旱澇”,通俗一點來講,其實就是在七月十五前後才能決定莊稼地的雨水情況,到底是旱還是澇?深度解說的話其實有兩層意思。
第一,這一句話告訴我們七月十五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這個時間段内的雨水情況對莊稼起着決定性作用。不論七月十五之前雨水過多還是過少,隻要在這個時間段内雨水正常,那麼最終的莊稼地長的也是很好的。相反,如果在七月十五之前雨水正常,但是到了七月十五雨水卻突然變多或變少,那麼,今年的莊稼地收成多半是不理想的。
第二,這句諺語也是提醒我們接下來該怎樣預測雨水情況的。俗話說“七月十五雨來見,連綿陰雨滴到秋”,通俗來講就是,如果七月十五這一天不停的下着雨,大家在雨中相見,那麼接下來整個秋天的雨都是連綿不絕的,天氣也會陰沉沉,這就預示着今年秋天可能會發生大澇。與之相反的,也有一句諺語“七月十五晴,百日無霜”,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七月十五這天是大晴天,那麼接下來的百日内都看不到霜降,也不會下雨,這就預示着今年秋天可能會發生旱災。
所謂“八月十五定幹戈”又該怎樣理解呢?首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幹戈”這個詞,想必大家都聽過成語“大動幹戈”,它主要是指古代雙方人馬拿起武器打仗,“幹戈”正是他們手中的兵器,那為什麼八月十五這個日子能夠決定他們是否打仗呢?
這就要結合過去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了,民以食為天,那個時代的農民們都是靠莊稼收成吃飯過日子,不像現在的人們,隻要有工作能賺到錢就不愁吃喝,那個時候恐怕有錢也難買到糧食。所謂“物以稀為貴”,在這種情況下糧食自然就成為最搶手的東西。
而八月十五中秋節之時,地裡的莊稼收成如何已經一目了然,如果收成好,那一定會國泰民安,國家有餘糧,農民有吃食。可一旦收成不好,那必然有人會因為吃不飽飯而餓死。自古以來就不乏因争搶食物互相殘殺的例子,若這種情況放大為一個國家都沒有糧食收成,那自然就會導緻國與國之間的糧食之争,兩國軍隊大動幹戈。
類似的說法也有很多,比如“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太平”,本質上它們的意思是一緻的,這都是老祖宗們智慧的結晶,更是他們的心血和留給後輩的預言。
在明白了諺語的來源以及應用後,簡單預測一下,看看今年秋天的莊稼收成如何?地裡是旱還是澇?筆者所在的是豫東地區,天氣預報顯示,今年陰曆七月十五是陰天,沒有連綿不絕的雨,自然不符合“七月十五雨來見,連綿陰雨滴到秋”這句話,也沒有耀眼的大太陽,與“七月十五晴,百日無霜”也無關。所以我們預測,今年秋天莊稼的收成剛剛好,莊稼地既不會旱也不會澇。
當然,雖說老祖宗們留下的俗語有借鑒意義,但是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大,諺語也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可能适用于北方不适用于南方,或者隻适用于某一地區。大家還是理性看待天氣,對該預測結果隻需借鑒即可。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