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溯源紅磚古厝

溯源紅磚古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20:23:35

  溯源紅磚古厝(紅磚古厝最美不過)(1)

  漳州市龍海區東園鎮埭美古村,紅磚瓦、灰白牆、燕兒尾、水環繞,276座紅磚古厝比肩依偎,排列整齊,人稱“閩南第一村”。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溯源紅磚古厝(紅磚古厝最美不過)(2)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民居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上翹的脊端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為屋頂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陳英傑 攝

  紅色,是喜慶的,豪放的,積極樂觀的。紅磚砌牆、紅瓦鋪頂、燕尾飛檐、馬背蜿蜒的紅磚厝,萬字紋、古錢花、龜背紋,還有“福”“壽”“囍”的花磚牆飾,無不蘊藏着對吉祥、幸福、輝煌的向往。源自鄉土的底色,滲透着風,滲透着雨,滲透着閩南人的血性。

  “大落厝”“皇宮起”的牆上,有火紅的全家福——巨石穩穩的地基,是祖先們奠下的生活态度。

  走在閩南美麗的土地上,到處可見紅磚砌牆、紅瓦鋪頂、燕尾飛檐、馬背蜿蜒的紅磚古厝,多姿多彩宛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紅磚厝為代表的閩南傳統民居,在營建法則和建築裝飾上具有濃郁的閩南民間傳統建築風格,同時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的審美情趣,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閩南紅磚厝就是其中的主要載體。

  從平面布局來看,以紅磚厝為代表的閩南傳統民居,一般以合院式為基本構架,主要有三合院、四合院兩種形式。無論是主體建築,還是增建的護龍等附屬建築,它們都以大厝的廳堂為中軸線,以廳堂為中心組織空間,主次分明,秉承中國傳統民居對稱、嚴謹、封閉的傳統。

  閩南紅磚厝傳統建築裝飾主要有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剪粘、陶塑、彩繪以及紅磚拼花等種類。紅磚厝的外部裝飾主要集中在屋脊、脊墜和鏡面牆等處。常見的屋脊有燕尾脊和馬背脊兩種形式。傳統建築的山牆頂部稱脊墜,脊墜的裝飾往往仿照江南彩畫的包巾。正脊的裝飾多采用灰塑或剪粘工藝,以高浮雕的技法塑制各種人物、花鳥蟲魚等圖案,為屋頂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由當地華僑富商蔡啟昌、蔡資深父子于清同治至宣統年間興建。整個建築群由東、中、西三部分組成,東西總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總建築面積16300平方米,現存較為完整的宅院16座,其宏大的規模為閩南地區所僅見。 張梓昌 攝

  閩南紅磚厝的正面牆稱為“鏡面牆”,鏡面牆由下而上依次分為櫃台腳、裙堵、身堵和水車堵。水車堵是指牆上靠近屋檐處的一條水平裝飾帶,是閩南傳統民居重要的裝飾部位。工匠通常在水車堵的四周用磚做出線腳邊框,框内灰塑、剪粘或彩陶塑造出花鳥蟲魚、亭台樓閣和人物博古等圖案,多姿多彩,華麗美觀。

  大型紅磚厝的正大門,常在入口處内凹出一定的空間,民間俗稱“塌壽”或“凹壽”。凹壽的正面稱為“牌樓面”,其兩側的壁堵左右相對,所以也稱為“對看堵”。其上多以磚雕、彩繪等技法,裝飾天官賜福、二十四孝、漁樵耕讀以及博古、花卉等傳統圖案。

  紅磚厝的石雕裝飾,主要體現在鏡面牆和凹壽的櫃台腳、裙堵及柱礎、門枕石、門簪等部位,雕工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木雕大多集中在格扇門、梁架、托木、鬥拱等室内或檐下部位。剪粘是閩南等地民間特有的裝飾工藝,其以灰塑為載體,再将剪裁好的瓷片粘貼其上,構成各種豔麗多彩的花紋圖案,通常裝飾在紅磚厝的屋脊、水車堵等顯要部位。紅磚拼花或稱磚雕,是閩南紅磚厝常見的一種外牆砌築裝飾手法,主要用于民居正面的鏡面牆。除此之外,泉州等地紅磚厝“出磚入石”的牆體,以各種大小不一的石塊嵌入牆體,亦是造型奇特,引人矚目。

  紅磚源自泥土,泥土散發芬芳。閩南紅磚厝地域色彩鮮明的傳統營造風格和建築藝術,蘊藏着豐富的鄉土文化内涵,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重要曆史遺産,值得人們悉心愛護和珍惜。(林蔚文)

  來源:福建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