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婚姻算是美滿?
要是放在3年前,新婚燕爾的Jenny能一口氣列出50多條标準,而且每一條都是以她和老公為榜樣。
現在,她依然可以一邊大口吞着榴蓮千層,一邊就這個問題聊整整一個下午。隻不過,正例全都換成了反例,總結成一句話,就是:
“你最怕的事情,有90%以上的概率會出現在你的婚姻裡。”
當幸福成為義務

婚姻中有兩大“送命題”:
我和你媽同時掉到水裡,你先救誰?
今年除夕夜去誰家過?
無論怎樣選擇,都一定會結下疙瘩。
和很多夫妻一樣,Jenny和老公為問題2吵了無數次。
今年最生氣,本來說好回娘家,爸爸媽媽歡天喜地,連房間都收拾好了,結果,婆婆一句“又不是上門女婿,哪有在丈母娘家過年的道理”,讓老公果斷變了卦。
吵,冷戰,講道理,哭……年年歲歲花相似,這春節前夕的劇情也長盛不衰。
在《新周刊》最近發布的《2016國民婚姻狀态報告》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數據:45.71%的人認為,春節是婚姻矛盾最高發的時段。
這舉國歡慶、阖家團圓的時刻,居然刀光劍影、暗流湧動?并不奇怪,借由春節的契機,三大棘手問題在短時間内集中爆發:
1、夫妻之間的矛盾。
2、核心家庭中親子之間的矛盾。
3、三代人之間的矛盾。
“年關”之時,夫妻雙方如同置身于360度都是鏡子的房間裡,之前隐藏着的矛盾不僅無處遁形,還往往會通過投射的方式,不斷被放大和激化。
你不願意去我家過年,就是不尊重我的父母,也就是不夠重視我。我不想作為媳婦去伺候和取悅一大家子人,你不願意陪我回娘家,就是自私,就是不愛我。 内心深層對親密關系的恐懼、自卑、不安全感,通通被翻騰了出來。
如果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恰好又沒有理順與原生家庭的關系,潛意識裡對父母仍然存在抗拒甚至反感,問題就更加複雜。
他們很容易将有關父母的負面意象投射到公公婆婆或嶽父嶽母身上,将内在小孩的形象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竭盡全力阻止糟糕的“父母”繼續“毒害”下一代。
而在“把春節過好”的義務性要求下,為了避免内疚感,多數人選擇忍耐和轉移,不再“折騰”,但表面的平靜之下,怨氣和委屈仍然持續累積發酵着,蓄勢待發。
爆發的時機,也許是之後的某一天,也許是下一個年關。
有一種恐婚,叫“我想戀愛一輩子”

有人說,真愛都沒有好結果。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幾乎全部中槍。
牛郎和織女天河遙望,一年才能見一次;賈寶玉和林黛玉生死相隔,有前世因緣也沒用;梁山伯與祝英台死後同穴,雙雙化蝶。…… “情深不壽”“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深度的情感聯結既危險又無用,對于婚姻更沒有實際意義。
傳統的婚姻觀念認為,隻要循規蹈矩,相敬如賓,保質保量地繁衍子孫,就萬事大吉。至于夫妻是否相愛,是否能獲得幸福和滿足,那并不重要。
所以,在幾千年的曆史中,人們一直以制度和道德來維系婚姻。
傳統社會中,家族為婚姻提供保障,即使丈夫納妾,也不會動搖正妻在家中的地位,正妻有權處置小妾;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就是大家長,無論結婚、離婚,都需要經過單位的同意。
熟人社會除了從制度上保障婚姻穩定,還會給予柔性的支持。從《紅樓夢》裡的賈母,到80年代街道辦事處熱心的大媽,都承擔着維系婚姻家庭穩定的任務。

在中國從熟人社會過渡到陌生人社會的過程中,舊有的制度和道德失效,“肛欲期”式的限制和規則也被打破,社會心理退行到“口欲期”,巨嬰普遍存在,規則失去約束力,欲望橫流。
與此同時,選擇更加多元化。隻要你願意且法律允許,婚姻關系可以不分年齡、不分國籍、不分種族,甚至不分性别。不用拼死拼活争取婚姻自由了,對婚姻質量的要求便随之提升。
夫妻之間,不僅要有親人般的熟悉感,還要有深層的情感鍊接。激情、親密和承諾,鐵三角缺一不可。
一邊是日益降低的出軌機會、成本和高漲的欲望,一邊是對維系高濃度情感的要求,矛盾尖銳,晚婚族、恐婚族比例持續上升。
大多數女人依然向往着美好的婚姻,可是,正如我一位閨蜜Lilian所說,看看身邊那些結了婚就化身怨婦的姐妹們,你敢說你一定能幸福嗎?
既然這樣,還不如一輩子像小姑娘一樣談談戀愛就好。雖然沒有法律保障,但起碼情感黏度高啊,還能享受他的呵護備至。
許多已婚或未婚的女人,終日惴惴不安,憂心婚姻、愛情出現問題,或是期待下次人品爆發,找到真愛。在恐懼和期待中往往會忘記,學會預防問題,修複問題,以及從創傷性的關系中走出,才是通向理想婚姻的必經之路。
平淡相守有多難?
那些看星星看月亮,談人生談理想的情侶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甜到發膩的瓊瑤劇橋段,能過得了沒車沒房、前任騷擾、家長反對、分隔異地的重重難關,卻在一地雞毛面前不堪一擊。
就像著名CP小李子和凱特主演的那部電影《革命之路》。天雷地火的相互吸引,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都無力阻止婚後瑣細的現實一點點蠶食掉宏大的夢想。

多少轟轟烈烈的愛情,死在了“終成眷屬”上。
人世間從沒有缺少過真心,稀缺的是良好的相處技能。激情燃燒的愛掩蓋了諸多矛盾,直到雙方進入庸常平淡的婚姻生活,才會一一顯現出來。
不懂得換位思考、各自忙碌缺乏溝通、彼此缺少信任,被認為是婚姻關系的三大殺手。
他鄙視她太黏人,不夠獨立,她認為他冷漠生硬,一點也不體貼。無法理解彼此行為背後的深層需要,沉浸在自編自演的受害者劇情中,一味地幻滅和受傷。以事業和社交為借口,壓縮“二人世界”的時間和空間。擁有各自的獨立空間固然好,但如果你的獨立僅僅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手段,那麼它為彼此帶來的不會是新鮮感,而是隔閡與孤獨感。懷疑與不忠的戲碼周期性輪番上演,惡性循環。疑神疑鬼和裝聾作啞,本質上都是不信任。前者是直接表達懷疑,而後者的潛台詞是“我知道你一定會背叛我,可是我無力承受,所以選擇逃避”,方式不同,但“有罪推定”的心态如出一轍。 與其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如說它是将浪漫愛情落地生根、轉化為長期關系的考場。
打江山易,坐江山難,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如何打造童話般的婚姻?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即使在這個婚姻問題叢生、出軌成風的時代裡,仍然有75.55%的人願意相信真愛。誰都愛看美好的童話,不過,童話裡除了有“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的結局,還有為了真愛披荊斬棘、曆經艱辛、打怪升級的過程。
那麼,怎樣的女人才能擁有童話般的婚姻?
她們隻是多了一點主動和勇敢,做好了以下3件事:
1、正視權力争奪期。
最美好的愛情,也免不了要經曆三個階段,激情期、權力争奪期和整合期。
激情期至多維持3年,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另一半變了,不再每天3個電話噓寒問暖,不再準時接你下班,記不住情人節和各種紀念日,看足球看到天昏地暗,完全無視你……
“差異”是權力争奪期的關鍵詞,兩性差異、原生家庭差異、生活習慣差異、三觀的差異,構成了沖突的基礎。
與此同時,随着彼此熟悉程度加深,身體中分泌的血清素水平上升,促使兩人從彼此親密的狀态,趨于客觀、冷靜和疏離,來審視伴侶和關系。
激情期的共生感消失,佳偶變成怨偶,交流以争吵沖突的方式展開,試圖改造對方。在權力争奪期,有的夫妻選擇離婚,有的繼續吵架,還有的保持疏離,隻有一小部分攜手順利進入整合期,解鎖了更高質量的關系。
我願意接納彼此的差異,接納關系中的不完美,并且深入地理解自己和對方,保持敞開、信任與分享的狀态。
權力争奪期很痛苦,你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當前的問題,還有各自的舊傷。不要太入戲,适當抽離,看清争吵背後的真正訴求,尋找更有智慧的解決之道。
2、練習共情。
妻子:“又這麼晚回來!你眼裡根本就沒有這個家!”
丈夫:“你有病啊!我拼了命工作,不就是為了這個家嗎!”
這場景,似曾相識吧?

妻子借由憤怒來合理化内心的恐懼,她真正想表達的是:“我體驗到了被抛棄和忽視的感受,這挑動了我的不安全感。我希望我們的相處和互動時間可以更多。”
而在丈夫生硬的回應背後,有一個更真實的聲音:“我以努力工作的方式來表達對你的愛與重視,也期待我的付出得到你的認可。”
好心沒好報,大多是由于暴力性的溝通方式。
所以,如果你能在失控發飙之前,先嘗試換位思考,并确定已經足夠了解了對方的真實意思,那麼,恭喜你,你兵不血刃地化解了80%以上的沖突。
除了共情他人,還需要學會共情自己。
接納情緒的波瀾之下,那個更深層的傷痛:類似的感受,你在你的生命曆程中是否已經經曆過?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引發了你怎樣的情緒?誠實地對待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通過攻擊别人而發洩轉移。
然後,去和你的另一半談談彼此的舊傷和恐懼,建立更深度的信任和默契。
3、适當求助。
一段高質量的關系,有着療愈内在創傷的功效,你可以從中重建自我價值感、安全感,學會非暴力溝通……但是,這要求你的另一半同時承擔父母、心理咨詢師等高難度的角色,還要做到無條件的接納。
我們常常期待天上掉下來一個全知全能的真命天子,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樣的人與關系可遇不可求,對另一半的過度期待也是引發沖突的敏感點。此時,請本着對自己負責的态度,去主動求助專業的咨詢師,獲得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這樣,你就不必再像長不大的小孩一樣,苦苦向他“讨愛”,在希望與失望之間相互折磨。
不要擔心你在自作多情,在單方面地努力變好,而你的另一半隻是坐享其成。自我心靈的成長,永遠是一本萬利的投資。
不難為自己,不揣測他人,是親密關系的最好狀态。讓人不安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對自己“控場”能力的質疑。
既然沒有“完美婚姻會從天而降,正好砸中我”的自信,不如認認真真地在關系中修煉。
TIPS:關于婚姻的其他真相

1、關于結婚
說法一:婚姻對男人的好處多過女人。
真相:最新的研究發現,男人和女人從婚姻中得到的好處是相等的,隻是方式不同。
說法二:有了孩子能提高婚姻質量,并有效防止離婚。
真相:研究顯示,有孩子的夫婦同沒有孩子的夫婦比,離婚的風險的确要稍小一些,但這是因為人們會孩子盡量不離婚,而不是婚姻的質量提高了。
說法三:對一樁長久的婚姻來說,成功的秘訣在于幸運和浪漫的愛情。
真相:婚姻長久的秘訣不是幸運和愛情,而是責任感和相互間友誼般的情感。
說法四:女性所受的教育越多,結婚的機會就越小。
真相:跟那些沒進過大學的同齡人相比,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更容易結婚,盡管她們第一次婚姻的年齡會普遍偏大。
說法五:婚前同居可以測試彼此到底有多适合,提高婚姻滿意程度,讓婚姻更持久。
真相:研究發現,那些婚前就生活在一起的配偶對婚姻的滿意度其實更低,婚姻最終破裂的機會也更高。
說法六:别指望可以像過去的人那樣終身相守,因為今天的人要長壽得多。
真相:今天的成年人能夠比他們的祖父母活得稍微長一點, 但結婚的年齡同樣也在向後推遲。因此離婚自由的婚姻同過去的50年比,沒什麼太大的區别。
說法七:已婚的人比單身者對性愛的滿意度低,且性生活也不如單身者多。
真相:根據全美國範圍的調查,已婚的人跟未婚的同齡人相比,不管是性愛質量還是性愛頻率都要高。
說法八:同居跟結婚沒有太大的區别,不過是少“一張紙”罷了。
真相:最明顯的區别就是同居不能帶來婚姻所特有的好處——身體上的健康、精神上的滿足和财富上的積累。
2、關于離婚
說法一:由于人們在過去的痛苦中吸取了教訓,因此第二次婚姻比第一次婚姻要成功。
真相:盡管許多離過婚的人後來有了成功的婚姻,但事實上,第二次婚姻的離婚率要高于第一次婚姻。
說法二:在離婚之後,女人的生活标準會直線下降73%,而男人會提高42%。
真相:這是一個被誇張了的說法,新的統計數據是,女人的下降水平是27%,而男人的增長水平是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