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曆史三八節

曆史三八節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6-26 18:09:59

三月八号,是國際婦女節。可能因為“婦女”兩個字不太好聽,所以人們幹脆都把這個節日叫作“女人節”“女神節”“仙女節”,名字一改,節日也立馬從膀大腰圓變得阿娜多姿。

其實女人節不是當代人的特權,古代人也過女人節,并且還不止一個,在過法和講究上也大有不同。

曆史三八節(古代人也過三八節)1

1.端午節也是女兒節,大家一起過

明代詩人餘有丁在《帝京午目歌》裡寫道:都人重五女兒節,灑蒲角黍榴花辰。

詩裡說的“重五”,就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咱們過的端午節,當時人們叫作“重五女兒節”,也就是古代人的婦女節。

在這一天,女孩子們”放假“,在她們的頭上簪石榴花,或者用鮮豔的花布做成櫻桃、桑椹、葫蘆等形狀,再用線串起來戴在女孩身上,把她們妝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門遊玩、聚會,參加各種娛樂活動。

曆史三八節(古代人也過三八節)2

不但如此,父母們還會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來,和家裡的女兒們一起過節。

五月初五這個女人節延續了很久,在不少古代文獻裡都能找到記錄,還有人把女兒節和端午一起過:

比如明代知縣沈榜的《宛署雜記》中也寫道: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也嫁女亦各歸甯,因呼為女兒節。

以五月初五為婦女節的習俗,一直到清代都過得相當隆重,從五月初一開始,直到初五結束,基本可以說是舉國同“過”吧!

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端陽》裡也寫:飾小女盡态極妍,已嫁之女變各歸甯,呼是日為女兒節。

曆史三八節(古代人也過三八節)3

從古籍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女兒節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過的,主要活動是休息和各種玩兒。

  1. 七月七日女兒節,閨中女兒過

農曆的七月初七,一直被人叫作“七巧節”“乞巧節”“女兒節”。冰心女士的《寄小讀者》裡就有“七月七,是女兒節”的句子。

據南北朝時期的風物文集《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七月初七這天,各家的婦女要“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針,陳果瓜與庭院中以乞巧。”

意思是女人們要在七月初七這天,拿彩線穿七孔針,或者拿錢财水果等放在院裡,乞求上天賜以聰明才智、以及持家、針線方面的巧手。

曆史三八節(古代人也過三八節)4

當然這天也是七夕節,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相傳織女的手特别巧,天上的彩雲都出自她手,所以地上的女孩們就選擇在這天晚上向織女乞巧,希望她能把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傳授一二。

這個女兒節的過法,大緻和端午差不太多,但也有細節上的不同。

明代的《帝京午目》裡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大緻也是戴花、挂墜。但不一樣的是,七月初七的女兒節,不宜嫁娶,端午的女兒節則沒這方面的講究。

秦代《日書甲種》裡解釋:丁醜、己醜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牽以取織女,不果,三棄。

你看這“不吉,不果”,不就是個下下簽嘛,所以說這天不宜嫁娶。

曆史三八節(古代人也過三八節)5

除此之外,《西京雜記》裡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也是穿針禮,到了南北朝和唐朝時,開始“喜蛛應巧”,就是拿一小蜘蛛在七夕放進首飾盒裡,第二天早上看,誰的盒子裡蜘蛛結網多,就是乞來的巧多。

相應的,還有“丢針驗巧”,就是七月初七中午,拿一碗水曬熱,再拿針投進水裡,針會浮着,這時看水裡的影像來猜巧。

3、九月九日重陽也是女兒節,出閣女兒過。

清代詩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裡說:九月九日,都人以面為糕......父母迎其女來食,曰女兒節。

《帝京歲時紀勝》中也有記載: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市人争買,供家堂,饋親友......有女之家,饋遺酒禮,又為女兒節。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寫道: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甯,食花糕。《大興縣志》裡也寫“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亦曰女兒節。”

過法上很明顯,主要是把出嫁的女兒接回家,要祭祀先人,姻親之間要贈送酒禮等等,過得還是挺隆重的。

曆史三八節(古代人也過三八節)6

你看,古人也把端午、七夕、重陽過成女兒節。并且同一典籍中會同時記這些節日都叫女人節,足以說明這節不是某一時、某一地在過,而是大部分時間人們一年要過三個女人節。

關于這三個女兒節,也有人用《易經》中陰陽互補的智慧來解釋,說按照陰陽術數,五、七、九都是陽數,三個節日又都是陽月陽日雙陽相重,明顯陽氣太重了,就需要陰氣來調和一下,所以才把它們定作女兒節。

這三個節從形式上,以七月初七最大、最正,然後是端午,最後才是重陽。在意義和過法上,端午節是所有女人的節,七夕則是未嫁的女兒的節,重陽則是已嫁女兒的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