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蒼南人文曆史

蒼南人文曆史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6 23:09:18

  2018-12-05 16:0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黃建文

  蒼南人文曆史(蒼南風土漫話十二岱村名由來)(1)

  說起仙居“十二岱”這個村名,很多人都會感到好奇,為什麼叫“十二岱”?“十二岱”屬于蠻話地,有時又被人稱作“十二代”,由此又衍生出一個關于“十二岱”的美麗的民間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本地有一位先祖,一天,他上山去割柴,當他在雙疊岩棋盤峰旁割完柴草并捆紮好之後,稍覺有些累,便想先休憩一下,再挑回家。猛回頭,發現近旁的棋盤石上有兩位童顔鶴發的老人在弈棋,一時好奇就上前坐在旁邊觀看,幾局棋罷,覺得有點肚餓,下意識地用手摸了模口袋,不想,早上帶來的幹糧,卻已黴壞不能再吃了,再擡頭一望,原先插在一旁的春擔也成了一棵粗大青翠的毛竹。正感到詫異間,弈棋的兩位老人,笑笑對他說,“時侯也不早了,你該回去了。”聞言,先祖匆匆收拾了一下,準備挑柴回家,發覺連柴刀的柄也朽壞了。往回趕時,感覺大不對徑,路變了許多,到了村裡,竟連家也找不到了,看看人竟也找不到一個熟面孔。唯見埠頭一石臼,依稀猶記舊時物。仔細一打聽,原來已經過去十二代人了。先祖至此方悟奇遇仙人,正所謂天上才一日,人間越千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村莊叫做十二代。再後來,又覺得人還是要千秋萬代生生不息,不止于就十二代,于是更名為十二岱(代同岱諧音)。

  傳說畢竟是傳說,不必信真。好事者的杜撰嘛!但有一點信息是真實的,在農耕時代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十二岱人始終以種田為主業,以割柴、賣柴為副業。

  取名“十二岱”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據十二岱《黃氏宗譜》上的一篇寫于公元1402年的《新遊十二派序》言,“今觀宋港,自(明朝)開國以來,無論前後左右,凡鄰是地者,皆目之為宋港。迨黃東為通判,則又曰黃判橋。蘇越開市于家,則又曰蘇家店。黃氏散居十二處,則又曰十二派。是地雖無定名,無永名,而當其稱謂已久,鮮有不交口一詞者,又若有定名,有永言也。予遨遊海内,寄迹瓯陽,且有年矣。一日,偶過宋港之北,突為風雨所阻,投宿無由,有屬途人指予而言曰,‘此去十二岱不遠,宜急趨之。’遂造其廬,見琴書滿架,有古學士之風。叩而即之,童子嬉然而出,謂客何來而冠履如是?餘以實告。俄一老翁幅巾博帶,延留止宿。是夕也,陳觞設馔,不減雞黍之風。請谒維殷,依然二子之見。問其姓,則曰黃,問其地,則曰吾祖自赤岸(今福建霞浦)以來共分十二派,誠慮後之子孫忘其派,并忘其派之次第,故定其名曰十二派,非所謂十二代也。”

  譜上《宋港十二派》又雲,“……十九世慕橋公因宗族失散遂修是譜,然昭穆雖詳,而世派不無舛錯。至二十二世榮六之先世奕二公,又複徙居廈堡(今錢庫陳家堡),因松山自赤岸以來共分十二派,公慮後之子孫忘其派,而因忘其祖之所自分,故名之曰十二派,是地雖同而稱名各有取義,而鄉人共目為十二代者,蓋相傳之失其真也。”

  從宗譜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可知:第一,“十二岱”原名當為“十二派”;第二,地名的來曆,為紀念自赤岸以來,“黃氏散居十二處”。

  對此,我縣地方史研究者陳文苞同志提出疑義,他認為“十二岱”最早可能應為“十二埭(dài)”。古時江南垟地方常受洪澇災害,為治理水患,修理大規模的陡門難度很大,無論人力物力都難以統籌,所以有些地方隻能簡單地修“埭”(埭,音dài指堵水的土壩,類似小陡門。)以蓄水。比如夏口林仲彜修三大陡門,有的村就在河道上修“埭”。不少地名就以埭為名,地名埭就編号,就像龍港的二河、七河,西一街、西二街。錢庫有“河家埭”,宜山的“八岱”,就是第八個“埭”。所以十二岱,人們都以為是“十二岱”,實際可能為“十二埭”,即第十二個埭。地名中往往隐含着大量信息,比如東門垟,以前就叫東門楊。因為楊氏家族居住東門的垟心地。正好楊與垟蠻話發音一樣。所以也就叫東門垟。就像前庫,雖然被改為錢庫,但是蠻話人還是發音稱“前庫”。“十二派”隻是黃氏始祖遷居後的命名,遷居之前就叫“十二埭(十二岱)”。黃氏始祖約于明初才遷入,之前的地方就叫岱。他還說,十二岱《黃氏宗譜》上的那篇《新遊十二派序》開篇即言“古來地無定名,而亦無永名”,又說,“是地雖無定名,無永名,而當其地稱謂已久,鮮有不交口一詞者。又若有定名,有永言也。”講的很好,把他心裡想說的,都說出來了。“十二(埭)岱”,盡管黃氏先祖稱為“十二派”,但是蠻話人(其它村的人)還是稱呼“十二岱”。

  乍一聽此說即新鮮又有理,但總缺乏有力的文字佐證。如真像他所言,為何宗譜竟一字不提。文苞說,“十二派”是我祖遷居來後的命名,我祖遷居之前就叫“十二埭(十二岱)” 。可據我在《奕二公生卒、入遷十二岱時間及其他考》考證,我十二岱始祖約于公元1395年左右入遷此地。入遷之前,此地還尚荒蕪。隻是相中此地風光秀美,地勢高大起伏,左右顧盼如七星之羅列,舊名稱之為“七星墩”。也并沒有什麼“埭”。我們認為,十二派,後人訛稱之十二代,後又改稱為十二岱,因“岱”是東方萬物之始,更代之處,稱群嶽之長泰山為岱宗。“代”音近而義較勝,爰改今名。其實自赤岸以來到那時分居各地的實際已不止十二支派,為什麼一定要叫“十二派”呢?原來這“十二”隻是個象征數字,象征多的意思,為什麼偏要用十二來象征多呢?套用紅樓夢專家周汝昌解說“金陵十二钗”的話來說,因為“十二,這是我們的民族喜愛的數字,講這種十分通俗的數字的數理,須推源到我們的古《易》之學。因為說起來很費篇幅,如今姑且隻講一點吧。《易》是由陰陽構成的,而我們的數字也有陰陽之分,即‘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故在《易》中陽爻以‘九’為計爻之辭,陰爻以‘六’為計爻之數。‘六’的兩倍(疊坤卦)即是‘十二’。所以在我們中華文化上,‘九’是陽數之極(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二’為陰數之最(太陽曆的月份是十二)。”這才是正确完整的答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