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還能陪伴在父母身邊多久呢?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種算法:假如一年中,隻有過年七天的時間可以回家陪伴父母,一天在一起的時間頂多算上11小時。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他們可以活到80歲,那麼我們實際上和父母在一起你的時間就隻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這種算法并不是完全準确的,但是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卻是一個不争的事實。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誡我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不遠遊,并不是不讓我們出去外面的世界翺翔,也沒阻止我們多出去看看,而是說出門在外,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你去了哪裡,什麼時候會回來。
小時候,我們很渴求父母的陪伴,但長大後,我們怎麼就會忘了父母其實也需要我們的陪伴。
曾經有個老人到手機維修店,師傅檢查了半天,跟老人說手機沒壞。老人一聽到這話,瞬間就哭了:“手機沒壞,我的孩子怎麼不給我打電話啊?”老人接不到電話,當下反應是手機壞了,也不願相信是子女淡忘了自己。
想想,很是心酸。反觀下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個時常“不歸家”的孩子呢?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再晚點,再晚點,父母還是會站在原地等我們,但時光從來都不會慢下腳步等待。就像畢淑敏說的:“每個孩子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有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我們的父母就像一顆生長了幾十年的老槐樹,在光陰的摧殘下,從枝繁葉茂走向老樹秃枝,一場大風,随時都能将它刮倒在地。
李小龍年輕的時候,隻身奔赴美國學習武術,他在美國遭受了很多種族歧視,甚至沒有人願意給他工作,後來等他終于有機會成為享譽全球巨星之時,他的父親卻因病去世了。李小龍回到香港之後,很是自責,一遍遍在紙上寫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無獨有偶,季羨林年輕的時候,也時常漂泊在外。後來有一次,得知母親病危,他日夜兼程趕回家,卻隻看到母親留下的兩句話: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後悔當年讓你出去。”
“這幾年我日夜想着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象的。”
季羨林聽後,趴在棺材上痛苦欲絕。直到很多年,這依然是他心頭的一根刺,是他生命裡最沉重的悲哀。“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時不我待,這大概是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悲傷,更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吧!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不知珍惜;可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卻已經失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