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标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前不久,熱播劇《歡樂頌》中的人物樊勝美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讨論,原因就在于,樊勝美的原生家庭現狀讓很多人憤憤不平:重男輕女的貧寒家庭,像吸血蟲一樣榨幹懂事女兒的價值來喂養不成器的兒子。這樣的家庭壓力,縱使自強自立如樊勝美也難以承擔。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看來,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你現在所能提供給孩子的,就是他未來的“原生家庭”,那麼,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又應該如何去營造這樣的原生家庭呢?小編覺得,這件事可比讓孩子多報幾個輔導班,重要多了!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借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潛在影響 1.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成長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時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和你記得的事情,哪個對你的影響比較大呢?
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人好比一台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界面,但決定呈現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隐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序中。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2.童年在原生家庭的經驗常常會影響到人生中的重大決定
童年經曆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這種孤獨凄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抛棄。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産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并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隻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
如何跳脫出原生家庭的桎梏
原生家庭塑造了每個人的基本特性,然而在我們今後的人生中,原生家庭所帶給我們的特點無法避免地造成我們與他人的磨合。特别是夫妻關系之間。
其次,有時候原生家庭在其他方面的缺失,也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影響,比如“強迫性重複”。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與某些特定的人發生或愛或恨的關系,潛意識中借着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得到第二次機會,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别重要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那麼,如何跳脫出原生家庭帶來的桎梏,重新找到自我的出路呢?
1.人和人不同,别随便劃“等号”
由于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對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規則,我們往往會因為這些習慣上的不同而産生矛盾。
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比如:一個原生家庭家教嚴格、親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關系疏離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離開,看電視的看電視,玩的玩,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傷以緻哭泣,而丈夫卻覺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妻子感到特沒面子,倍受傷害,丈夫還是覺得不解。
所以,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并不代表愛不在身邊。也許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同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傷害你。
2.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
怎麼樣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存在着被原生家庭環境所控制影響的情況?
認真思考下面這些問題,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吧。
① 你從小最需要的,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麼?
② 你從小常常有的一些負性情緒是什麼?
③ 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過敏?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借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1.互相尊重的家庭才能給孩子最多的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于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然而,夫妻能夠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況期待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因此夫妻離異時有所聞,重點是當夫妻分開時,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我們是否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2. 用贊美代替抱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将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采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随着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唠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唠叨!”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死愛錢、愛唠叨。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信息卻全是負面信息,他當然隻能跟這些信息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有人說,我隻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信息,一定會在無意識裡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她。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不隻是稱贊孩子,重點是稱贊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并允許孩子和他/她連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尤其是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孩子必能有好的發展,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這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請記住,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隐瞞而改變,否認或隐瞞隻會令孩子在無意識裡被否認。
本文選自慢養育
實習編輯 | 左子烨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伴讀 | 老教師透露教育好孩子的秘訣
一位80多歲的老教師總結自己一生的教育經驗,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教育好孩子的秘訣,不是成績、不是早教、也不是名校,而是父母每天對孩子耳濡目染的習慣的影響,由此孩子養成的性格,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東西。
僅追逐成績、早教、名校而忽略其他的父母的目光短淺,因為這樣的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錯誤地當成了短跑,但其實人生是一場長跑,隻有優秀的性格和習慣,才能讓孩子走得更好更遠。
這位老教師列舉了優秀孩子的5個特征,童年時期的孩子隻要擁有這5個習慣,未來就不會差,究竟是哪5個特征?今天的伴讀為您揭曉答案。
錄制主播 | 楚小靜
後期制作 | 邵樂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書店 |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就給小編點贊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