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棺材不落淚”,如果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不見到棺材不會落淚,而見了棺材就要落淚。比喻一個人不經曆一次徹底的失敗,他是不肯罷休的。
但“不見棺材不落淚”原來并不是這樣說的,它原來的句子是:“不見親棺不落淚”。想想也有道理,一個人隻有見了自己家親人的棺材才會落流淚,可不是見了誰的棺材都會落淚。
後來傳來傳去就成了“不見棺材不落淚”,如果不管誰的棺材,隻要見到就要落淚,這樣說法明顯不真實,不切合實際了。
“不見棺材不落淚”本來說的是“不見親棺不落淚”它出自于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八回:“咱們今将理和他說,不見棺材不落淚”。這句話說的意思就是不到徹底失敗的時候就不能輕言退出,應該是褒義。
“不見棺材不落淚”,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句俗語是在說見了棺材就要落淚。我們從它的原話“不見親棺不落淚”可以看出,原來的意思就是說指的隻是見了自己親人的棺材才開始傷心落淚。
所以,不能是說不論是誰,隻要見了棺材都要流淚,好像這已成為一種禮貌性禮節一樣,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不見棺材不落淚”,現在用得最多的是它的比喻意思,用來比喻一些犯了錯仍不知悔改和執迷不悟的人。要知道,旁觀者清,其他局外人眼看得你一人一條道走到黑,可你自己卻不以為然,以為自己是對的,最後碰到南牆才知道錯了。
所以,“不見棺材不落淚”,也可以說一個人是死心眼兒,多為貶義,形容一個人執迷不悟,不撞南牆不回頭。就是說一部分人幹事情時,不顧客觀情況,隻有到失敗後才會警醒,流下悔恨的眼淚。同時,也比喻有一些人,平日裡,橫行霸道,無法無天,非要等到是锒铛入獄時,才知道開始呼天搶地,痛心疾首,後悔不當初,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
傳說古時的揚州有個無賴混混姓李,他平時橫行鄉裡,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盡幹些偷雞摸狗,敲詐勒索的壞事。百姓們對他又恨又怕,但也無可奈何。他的妻子和兒子為此也多次勸他立地成佛,改惡從善,回頭是岸。這些良言他一概都不聽不進。
一次,李某闖進鄰居吳某家去調戲人家的妻子,正好被吳某碰上,于是兩人就打了起來。
李某兇狠地對吳某說:“老子是誰?誰也不怕,誰也不服,你能将我怎麼樣?”說完,他順手拿起一把斧頭照着吳某砍去,一下子就把吳某砍死了。
為此,李某被抓,欠債還錢,殺人償命。在他被砍頭的前一天,他的妻子帶着兒子來看望他,這讓李某悔恨交加,看着妻子與年幼的兒子,李某搖了搖頭,他亦無力回天,恨自己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現在說什麼都已經晚了。
關于“不見棺材不落淚”這個俗語,民間還一個傳說,也很有意思。這個傳說來自《湘山野錄·卷中》:
說在過去,有一個人叫安鴻漸,他滑稽清才,是當時一個很有幽默的人。但他也有一個弱點,就是在家十分怕老婆。
在他嶽父去世時,他夫妻倆趕緊回家吊唁,可在奔喪的路上,他就開始放聲大哭,他老婆非常困惑,就問他:“怎麼光見你哭,不見你流眼淚呢?安鴻漸急忙說:“唉,眼淚我已用手帕擦掉了。”
他的妻子一聽就知道他又在耍平日裡的小聰明,她太了解他了,為防止他到家哭不出眼淚,就趕緊對他說:“到家,一看見了棺材,你一定要落淚。”後來,民間才開始傳播“不見棺材不落淚”這樣的說法。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