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一年之中的第二個節氣。古人最初把二十四節氣細分為“節氣”和“中氣”。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古人認為,這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呂氏春秋》中,記錄下了此時的物候:“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雁北”——冰開始融化,冬眠的蟲類開始蘇醒,遊魚出現在水面,水獺開始捕魚,大雁開始北飛。
一群潛鴨在通州上空飛翔 白繼開 攝
在古漢語裡,一些名詞當動詞用或動詞當名詞用時,讀音是不同的。如“一騎絕塵”的“騎”,讀音為四聲,念“寄”。“雨水”的“雨”在這裡是動詞,意思是“降雨”,應該讀去聲,音“玉”。自這個節氣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就該有降雨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觀察天文、星象、氣候和自然變化的經驗總結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日冬至則鬥北中繩”,“日夏至則鬥南中繩”。鬥,指的是北鬥七星。在古人看來,北鬥七星是圍繞着北極星轉動的。夏至,鬥柄指正南,冬至,鬥柄指正北;鬥柄指正西是秋分,指正東是春分。“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平均分為六個節氣,每個節氣占十五天。于是冬至過十五天是小寒,再過十五天大寒,再過十五天就是立春。立春後十五天,是雨水。雨水節氣的日期,就是這樣推算出來的。
我國地域遼闊,同一個節氣南北氣溫、物候并不一緻。北方在雨水節氣之後,仍有可能降雪。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又禦制齋居即事詩》中說:“今年正二月,雪澤頗優覩。暮春之四日,三寸猶霑土。”即說那年正、二月下了雪,三月初四又下了三寸厚的雪。
說到雨水這個節氣,很自然讓人聯想起韓愈那首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最令人叫絕的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形象地反映出“草木萌動”的景色。有一年春天,美國黃石公園的野牛突然狂奔不止,引起人們不安和猜測。其實無他,那是牛被遠處鮮嫩的草色饞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