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黃土高原傳統農業

黃土高原傳統農業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15 15:16:48

  黃土高原傳統農業(黃土高原村落蛻變)(1)

  圖為如今的颉嶺村村貌一角。(資料圖) 錢彥虎 攝

  圖為如今的颉嶺村村貌一角。(資料圖) 錢彥虎 攝

  中新網蘭州10月15日電 (朱元軍 錢彥虎)在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南部大山深處,有一個叫颉嶺的小鄉村,70年來,從看天吃飯,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到“土裡刨食”,溫飽線上望山興歎,再到如今村美民富,“牛、林、藥”産業齊頭發展,趕着“紅牛”邁入小康路。

  金秋時節,走進綠樹掩映的黃土高原颉嶺村村民院落,錯落有緻的養殖牛棚,幹淨整潔的村部廣場,村道兩旁鮮花盛開,今天的颉嶺,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圖為昔日的颉嶺村翻拍圖。(資料圖) 錢彥虎 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山裡人日子苦得很啊!”71歲的村民馬長有回憶說,勞動力一個工分兩三兩糧,肚子餓得頭發昏,就跑到林子裡挖苜蓿菜、摘五爪子、拾野果子……家家戶戶都住泥草屋,飲水扁擔挑,山裡人一年出不了一次村。

  1978年村口牆上刷着新宣傳标語——“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馬長有老人如今回想起來依然激動不已:不吃大鍋飯了,人人心裡熱乎乎,卯足勁準備大幹一場!

  于是,在老村支書的帶領下,村裡男女老幼齊上陣,用鐵鍬、鋤頭、小推車修通了山間道路,三年整修梯田上萬畝!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也是從那時候起,鄉親們吃上麥子面、不餓肚子了,女娃娃穿上花布衫,但飲水還是靠驢馱,馱一趟水至少一個小時。後來耕地下種有了牛,村裡逐步有了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台電視機、第一輛農用車……

  馬長有說,日子是慢慢變好了,但和山外面比差得遠。年輕人到外地打工去了,留下老幼放牛種莊稼,平日就見幾個懶漢蹲在牆根下曬太陽、說閑話!大人教育娃娃時常說,“好好念書,考上大學走得遠遠的,再甭回這山窩窩受罪咧”。

  颉嶺村包村幹部者廣軍說,2014年,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159戶52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268人,貧困發生率53.28%。當地流傳一句話,颉嶺山大溝深,出門靠走,通信靠吼,吃水靠挑,養牛靠放,脫貧靠什麼?

  2015年,崆峒區出台了26條聚焦深度貧困鄉村推進脫貧攻堅、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山大溝深,出行不便,居住分散,收入單一……一個個問題收集整理出來,鄉村兩級對症下藥、精準施策,居住分散,那就集中搬遷;搬遷沒有地,那就削山頭造平地。

  曆時一年,颉嶺村的5個山頭被削平了,一座座寬敞明亮的院落平地而起,76戶村民搬入了3個集中安置區。11公裡沙化路通到田間地頭,自來水沿着3.5公裡管道流入村民家中,全覆蓋的通信網絡讓山外世界更加清晰,光伏發電“點亮”家家戶戶。

  近年來,颉嶺村先後整合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民族鄉發展等各類項目資金2300萬元,建成了“四通兩排一部一室一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成肉牛養殖小區3處、單列式養牛暖棚60座,建成雙列式養殖暖棚780平方米,入股貧困戶20戶,人均畜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同時,還對遷出區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采取大戶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種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種植柴胡、黨參等中藥材,初步形成“牛、林、藥”産業齊頭發展新格局,村民緻富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颉嶺村黨支部書記蘇廣軍說,颉嶺村将借助海寨溝生态旅遊環線,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讓青山變金山。挪窮窩是第一步,關鍵是要住得穩、能緻富,隻有真正把産業發展起來,才能徹底摘下窮帽子、過上好日子。(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