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汪丹
近日,刊登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眼睛健康與飲食、晝夜節律和壽命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其中一個結論是,睡前玩手機會損害眼睛。其實這個結論此前在一些研究中已經被揭示,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今天請科普作者田耕來說一說。
黑暗環境下的光刺激更傷眼
無論是臨床醫學,還是醫學研究,都已經明确發現,睡前玩手機或晚上長時間使用手機(包括電腦等帶熒屏的數碼産品)可能傷害視覺細胞,甚至會導緻多種眼部疾病,這是什麼原理呢?
首先,夜間長時間看手機會使眼睛和其他器官出現疲勞症狀,如眼幹、視野模糊、長時間頭疼等。其次,在關燈之後無其他光源的情況下長時間看手機,會導緻“數碼眼疲勞”。原因是在漆黑的夜晚看手機,人的瞳孔會自然放大,以便讓更多光線進入眼睛的黃斑區,而電子屏幕發出的光線和色彩與黑暗環境對比強烈,會引起視覺疲勞,尤其是會損害黃斑。
黃斑位于眼底視網膜中央,約0.07平方毫米,這個狹小的區域彙集了80%的視細胞(主要是視錐細胞),是視力最敏銳的部位,也是能量和氧需求很高的神經組織。除了随着年齡增長黃斑功能會減退外,長期光線刺激(黑暗環境中的光線對比度高就是一種強刺激)及視覺疲勞,黃斑區視網膜上的細胞可能産生病變,引起視功能減退,視力下降。
此外,睡前玩手機還能引起一種被稱為暫時性手機失明或瞬态智能手機失明的病,已在英國首先發現和确診。2016年6月,倫敦摩爾菲爾德眼科醫院的戈登·普朗特醫生先後接診了兩位女性患者,她們在晚間刷手機後會出現短暫看不清室内物體的情況。兩位患者描述的情況相似,都是夜間上床睡覺時關燈在黑暗中看手機,而且看手機的方式如出一轍,一隻眼睛看手機,另一隻眼睛用枕頭覆蓋。
根據眼部神經生理的原理,醫生認為,患者在晚上看手機時,被捂着的那隻眼睛适應了黑暗(暗适應),看着手機屏幕的另一隻眼睛适應了光亮(明适應)。當放下手機時,那隻盯着手機的眼睛就看不見了,因為從明适應到暗适應需要花費幾分鐘時間。明适應是眼底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在發揮作用,這類細胞主管強光下的視覺和辨别色彩;視杆細胞則主要在暗光情況下發揮作用,沒有色彩識别功能。所以,一直盯着手機屏幕的眼睛從視錐細胞的明适應功能轉化為視杆細胞的暗适應功能,需要好幾分鐘,過程中就出現了短暫性失明。
擾亂對甲狀腺激素的吸收
睡前看手機或熬夜看手機,還有另一種鮮為人知的降低視力的路徑,即通過幹擾生物時鐘而擾亂視網膜視錐細胞對甲狀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再影響視錐細胞的發育和功能,造成視力下降。對小鼠的研究獲得了這方面的證據。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科爾眼科研究所的素賈塔·饒等人将缺乏晝夜節律基因的轉基因老鼠和正常老鼠進行對比研究。他們對這兩種小鼠做腦電圖掃描,來監測小鼠視網膜的生物電活動,而且采用各種不同波長的光給予刺激并記錄它們對各種光刺激的反應。結果表明,正常小鼠的視網膜對光刺激的生物電活動正常,但有晝夜節律缺陷的轉基因小鼠視網膜生物電活動明顯下降。這說明,晝夜節律紊亂會造成視網膜受損。研究人員又給晝夜節律缺陷轉基因小鼠注射活性甲狀腺激素,發現晝夜節律缺陷轉基因小鼠的視網膜電活動明顯升高,說明補充甲狀腺激素後可以部分逆轉視網膜損傷,主要是糾正對視錐細胞的損害。
人類的演化适應地球的四季和白天黑夜,因而具有生物鐘。眼睛是感光器官,在知曉晝夜的過程中也養成了随生物鐘而行動和感知的功能和作用。生物鐘就是一種晝夜節律,存在于地球上每一種生物體内,機體内的每個細胞都有這種生物鐘分子機制。這種以24小時為周期的晝夜節律,會影響生物的行為,如睡眠/覺醒周期、勞動、工作、進食,以及基因轉錄、DNA修複、蛋白質翻譯等。
因此,任何打破機體自然晝夜節律的行為都會增加視覺細胞受損,時間一長,就會視力模糊,甚至惡化緻失明。
(供圖: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