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
2、諸葛亮早年随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禅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歲。後主劉禅追谥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東晉桓溫追封為武興王。
3、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的主要著作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或雲後篇系後人托諸葛之名僞作,真僞存疑)、《誡子書》。
諸葛亮人物生平
1.躬耕隴畝
諸葛亮,字孔明,号卧龍先生。自古不争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稱其為“智聖”。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 ,諸葛氏是琅邪的漢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
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家于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此處尚有争議),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拟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隻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裡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2.隆中對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内容,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于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
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于此。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3.赤壁大戰
當時,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
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并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将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裡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 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裡,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随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4.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于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将,住于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 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并受任為軍師将軍,署左将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于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5.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歎:“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禅)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又要劉禅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禅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禅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6.南征
直至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禅賜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 緬甸北境八莫)讨伐 雍闿、 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谡的建議,以 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 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并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 北伐的基礎。
7.北伐
1、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谡于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将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于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裡)。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将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于陽溪(南安郡内,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将出拒。諸葛亮割麥于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于是宣王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濱,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緻巾帼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并以“千裡請戰”的妙計平息将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