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恒亡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恒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2:43:46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恒亡?《孟子》解讀:(接上文,孟子繼續以齊宣王不忍殺牛探讨治國之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恒亡?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恒亡(孟子君子遠庖廚也)1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恒亡

《孟子》解讀:


(接上文,孟子繼續以齊宣王不忍殺牛探讨治國之道)

(齊宣王)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言以羊易牛,其迹似吝,實有如百姓所譏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

(說的是用羊替換牛,外表确實像百姓們所批評的好像是吝啬。但我的心卻不是這樣。)

(孟子)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隐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惡,平聲。異,怪也。隐,痛也。擇,猶分也。言牛羊皆無罪而死,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設此難,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無以自解于百姓之言也)

(惡,感到奇怪。隐,心痛。擇,區别。意思是牛和羊都是無罪而死,用羊換下了牛有什麼分别呢?孟子故意這樣提出問題,希望齊宣王反省自己從而認識自已的本心。宣王做不到這一點,所以終究無法解脫百姓對他的批評。)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遠,去聲。無傷,言雖有百姓之言,不為害也。術,謂法之巧者。蓋殺牛既所不忍,釁鐘又不可廢。于此無以處之,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矣。然見牛則此心已發而不可遏,未見羊則其理未形而無所妨。故以羊易牛,則二者得以兩全而無害,此所以為仁之術也。聲,謂将死而哀鳴也。蓋人之于禽獸,同生而異類。故用之以禮,而不忍之心施于見聞之所及。其所以必遠庖廚者,亦以預養是心,而廣為仁之術也)

(無傷,意思是雖然百姓有這樣的批評,也不會對宣王造成傷害。術,指巧妙的方法。殺牛既然于心不忍,釁鐘又不可不做。在這兩難之間無法處理,那麼這個善心雖然萌發但終究不得實行。然而看到了牛這個善心就已經萌發而不可遏止,沒有見到羊那麼這個道理就尚未顯露,所以沒有妨礙。所以用羊替換牛,善心和釁鐘就可以兩全而沒有損害,這就是用來行仁的好方法。聲,指将死的哀鳴。人和禽獸相比,都具有生命而隻是不同類。所以以禮使用它們,把不忍的那種善心用于視聽所及的範圍。之所以必須遠離廚房,也是用來預先養成這個善心,從而使行仁得以推廣的-種方法)


宣王說:“是這樣,确實有這樣議論的百姓。齊國雖然狹小,我怎麼吝惜一條牛呢?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它驚懼哆嗦的樣子,毫無罪過就被拉去殺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

孟子說:“大王不要責怪百姓以為您吝啬。用小羊換下大牛,他們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為大王如果可憐牲畜無辜被殺,那麼牛和羊有什麼區别呢?”

宣王笑着說:“這倒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錢财而以羊換牛啊。也難怪百姓要說我吝啬了。”

孟子說:“沒什麼關系,這正是仁德的表現方式呢,因為當時您隻看到了牛而沒有看到羊啊。君子對于禽獸,看到它們活蹦歡跳的,就不忍心看見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悲鳴,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正因為這樣,君子要把廚房安在離自己較遠的地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