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檔案
星河動力航天是國内民營火箭領域的領軍企業。公司成立于2018年,總部位于北京經開區。公司聚焦低軌微小衛星發射市場,布局了智神星一号中大型重複使用液體火箭和谷神星一号輕小型火箭兩型核心産品,公司是國内第一家、全世界第三家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民營火箭公司,并且成為了國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實現連續發射成功的民營火箭公司,率先邁入了小批量商業發射交付的階段。2021年,公司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星河動力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百奇。受訪者供圖
走在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的大街上,時不時有一輛自動駕駛測試車疾馳而過。在經開區涼水河岸的“火箭一條街”上,一家叫做星河動力的航天公司,正在研發“太空專車”“太空高鐵”。
在星河動力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百奇看來,公司的中大型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智神星一号,就是一輛“太空高鐵”,可以批量把組網衛星送入軌道;另一款是輕小型固體運載火箭——谷神星一号,可以看作一輛“太空專車”,能夠滿足星座補網、試驗星以及其他微小衛星的定制化、快捷化發射需求。“未來10-15年,人類将實現太空航行,可能在太空旅館度周末。未來20年,可能實現太空采礦,普通人将進入太空、利用太空、開發太空。”劉百奇說。
成為北京市和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在讓劉百奇感到十分榮幸的同時,也讓他進一步堅定了信心,希望未來能成為世界一流的航天運輸企業。
離職創業擁抱商業航天,四年進入第一梯隊
2018年,劉百奇離開了工作多年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創立了星河動力。彼時已經是某部門火箭總體技術專家的劉百奇,已經有了15年的航空航天從業經驗,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授權國家專利20餘項。
擔任公司總裁的劉建設同樣是個“老航天”,作為液體軌姿控發動機專家,同樣有着15年的航天型号研制經驗。作為執行副總裁的夏東坤,也具有11年的航天型号研制與戰略管理經驗,曾經獲得過航天某院的技術改進獎十餘項。可以說,這是一個出身航天一線、對市場和技術也有着深刻理解的創業團隊。
“中國航天經過60多年發展,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劉百奇表示,随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别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自動駕駛、無人機等領域的發展,這些行業也吸引了一部分航天人離開體制,進入到了很多領域的創業公司。“這些航天人不論進入哪個行業,他們都傳承并發揚了中國航天精神,把嚴慎細實的作風、紮實深入的專業能力、卓越的執行力帶到了新的領域。”劉百奇說道。
2018年2月份公司成立,7月份拿到第一筆2000萬元的天使投資,劉百奇的創業之路就這麼邁開了步伐。然而,相比于2015年就開始的國内第一批商業航天企業,星河動力顯然面臨着更大的挑戰。“那個時候,行業内普遍認為頭部企業已經形成,對于星河動力這樣的後來者,很難有成功超越的機會。這其實給企業不論從招聘、融資還是供應鍊合作等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劉百奇表示。
從體制内到出來創業,從國家買單到客戶買單,劉百奇明顯感受到,從身份到機制都發生了變化,他也學會了通過股權激勵、扁平化管理等方式來激發公司的活力和大家的積極性。而公司面向市場賣服務,則更考驗公司的技術實力。
“在面向市場的時候,新的産品,尤其是像火箭發射這樣高風險的産品,要想獲得市場的認可,最重要的還是用成績說話。”公司成立以來,旗下的谷神星一号連續進行了兩次發射,都獲得了成功,火箭入軌精度達到百米量級。這樣的成績給公司帶來了良好的口碑,也給予了客戶信心。公司進入行業第一梯隊,赢得了十餘家衛星公司的發射服務合同。
堅持自主創新,“太空運輸公司”瞄準藍海市場
2020年11月7日,對于星河動力來說是一個格外重要的日子。這一天的15時12分,随着“5、4、3、2、1”的基地指揮倒計時結束,星河動力軟件技術部副部長劉志方重重地按下了發射按鈕。他發現,手中的鼠标“已經沾滿了汗水”。
随着同事激動地宣布“星箭分離”消息,所有人都忍不住擁抱歡呼,或跑動,或蹦跳,或喜極而泣:“谷神星一号”首飛成了!
公司首發火箭首飛成功的場景,劉百奇至今記憶猶新。“但是我們深知,在航天領域,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一發、兩發成功,還不代表發發成功,所以我們依然會像對待首飛一樣,認真對待每一次發射。”
談到用四年時間走到第一梯隊的曆程時,劉百奇表示,這一切都根植于公司堅持走差異化發展路線。“一方面,星河動力堅持産業思維,從市場需求出發,研制市場真正需要的商業火箭,這使得星河動力在谷神星一号火箭首飛成功之後,快速完成該型火箭的量産,并且獲得了大量的市場訂單。另一方面,我們堅持技術自主創新,自主掌握火箭總體、動力、控制和結構等全部的設計技術,這使得星河動力的運載火箭具備了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可靠性。”
劉百奇喜歡把星河動力比作一家太空運輸公司——用火箭把客戶的衛星、飛船等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收取運輸服務費。他的“太空專車”“太空高鐵”們也在時刻等待着未來的乘客。“未來5-10年,全球将發射超過20000顆衛星,而火箭是衛星進入太空的唯一運載工具,市場需求非常大。”劉百奇表示。
“目前,全世界在研和在役的商業運載火箭有100多型,主要分為輕小型運載火箭和中大型運載火箭兩類。”劉百奇表示,在輕小型運載火箭方面,星河動力是全世界第三家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民營公司,與國外的一些主要競品火箭相比,星河動力的谷神星一号火箭不論從運載能力、成本和發射成功率上都處于領先水平。
打破技術壁壘,政策利好點燃創新發展動力
放眼全球,劉百奇坦承與國際巨頭相比,仍然有不少的進步空間。星河動力正在研發的智神星一号中型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目前已經初步突破了垂直回收高精度制導控制、液體發動機深度變推等關鍵技術,未來還需要通過液體火箭入軌飛行試驗、回收飛行試驗一步一步驗證方案和相關技術,先實現入軌回收成功,再逐步提升火箭回收的成功率。
劉百奇表示,公司去年9月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星河動力也會繼續貫徹國家倡導的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發展思路。入選“專精特新”,也讓公司可以有機會“解鎖”更多的政策利好。劉百奇透露,公司目前正在申報經開區對專精特新企業開放的研發費用增長激勵政策。
“從‘火箭一條街’到去年成立北京亦莊衛星網絡産業聯盟,再到歲末年初正式印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支持星箭網絡産業發展的實施辦法(試行)》,經開區為越來越多像星河動力一樣的商業航天企業營造了協同發展的沃土。”劉百奇說道。
“新政策的發布,尤其是在研發補貼、人才落戶等方面的針對性政策,進一步點燃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劉百奇說道,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自己對于星河動力的明天也越發充滿信心。“我們希望未來能成為世界一流的航天技術企業。”劉百奇表示。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許諾 編輯 徐超 校對 付春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