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就是一個永恒的辯題。從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有其道理,難分高下。
1993年,複旦大學和台灣大學展開了一場辯論,就是引起了很大反響的“獅城舌戰”。台灣大學是正方,主張“人性本善”;複旦大學是反方,主張“人性本惡”。
那是一場十分精彩的辯論,複旦大學的表現尤為出色。
照理說,這樣的辯題應該對主張“善”的一方更加有利,但是複旦大學的辯手抓住了對方的一個漏洞,連續5次以不同的形式發問,最終把對方問倒了。
他們是這麼問的:如果人性本善,那麼善花是如何結出惡果的?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壞人的啊!
台灣大學的辯手都在盡力回答,但是給出的答案并沒有那麼令人信服。
你也許會說,他們也可以問,如果人性本惡,那麼惡花是如何結出善果的呢?這個世界上也有好人啊!
沒錯,他們确實問了這個問題,而複旦大學的答案大意是這樣的。
人的天性是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很多時候,為了“利己”,就會不知不覺地去“損人”。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在得到自己為自己争取來的利益的同時,也受到了别人帶給自己的傷害。時間長了,“傷害”所帶來的痛苦超過了“利益”所帶來的甜頭,于是,人們就彼此商量道:我們定個契約吧,我不傷害你,你也不要傷害我了,我們都利己而不損人,好不好?而這個契約就是我們所說的“善”。
這個答案實在是經典!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人依舊對此記憶猶新。
那場“獅城舌戰”,複旦大學不負衆望地獲勝了,其中四辯選手蔣昌建老師獲得了“最佳辯手”的榮譽。
一般地,為了表示人道主義的關懷,辯論賽中的“最佳辯手”都會頒給失敗方的選手,但“獅城舌戰”例外,因為複旦大學的發揮實在精彩。
這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人性本惡”的說法是站得住腳的。
當然,這也并不是一個闆上釘釘的答案,說不定哪一天,有哪個高手能想出更好的辯詞,力證“人性本善”的說法。
但是我想說,人性中的“惡”是确實存在的。
很多人會反問,那孩子呢?孩子都是善良的啊!
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善良的,但這是因為對孩子來說,沒有需要使用“惡”的地方,而且大部分家長,即便他們自己有“惡”的一面,他們也會先把“善”的一面教給孩子。
仔細想想,在沒有經過大人引導教育的情況下,有好幾個饑餓的孩子,但隻有一塊奶油蛋糕,他們是會先想着留給别人呢,還是會不管不顧地上去争搶呢?
肯定是去争搶,覓食是所有動物,包括人類的本能。我們不會把它稱作“惡”,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搶的不過是一塊蛋糕而已,不是金銀珠寶。
大多數孩子的這種本性在經過大人的調教後,會慢慢地轉化。轉化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到那種“利己而不損人”的程度。
換言之,就是我們把這個蛋糕平分,一人吃一小塊。于是,衍生出了“公平”,也衍生出了相對意義上的“善良”。
但也有少數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得到教養方面的教育,他們的那種“搶蛋糕”心理就會随着年齡的增大而愈發膨脹。隻不過,能讓長大後的他們去“損人利己”的不會隻是一塊蛋糕了,而是金錢、地位、權勢或者感情。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惡”。
剛剛過去的17年,馬雲開了無人超市。整個超市裡不需要一個員工,全部靠顧客的自覺。
很多人提出質疑,覺得我們不能太相信人性。就算你是“善”的,也不能保證人間沒有“惡”人。
當然,去論證“人性本惡”絕不是讓大家隻看到人性的陰暗面,從而對世界失去信心。而是要讓人們通過認識人性中的“惡”,來更好地制定規則,約束人類;也通過認識這些“惡”,來讓自己知道不要總是傻傻地相信别人。
就像前段時間熱度很高的江歌案,江歌的家教顯然很好,她是個善良又有教養的姑娘。但是,這并不代表她遇到的人也都是善良的。
還有很多類似的案件,都給我們展示了人性之“惡”。更好地認識“惡”,我們才能更成熟地使用“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