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全球變暖影響到的動物

全球變暖影響到的動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7:36:01

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馬方舟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彭應登

本報特約記者 王 妍

巴西科學家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數據表明,過去500年,因為環境變遷,最初居住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哺乳動物中約有60%已消失。環境與動物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環境變化影響動物生存,動物消失同樣會反作用于地球環境。

全球變暖影響到的動物(動物的生育力亂了)1

環境變化影響動物繁殖

對動物來說,環境變化對它們物種的延續和繁殖有利有弊。

一些對環境變化敏感的動物,其繁殖、種族延續可能會因為環境變化而受挫。在一項由南京大學、聖地亞戈野生動物園、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和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共同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學家們發現,溫度變化對鲑魚的産卵和遷徙有較大影響,同時會影響鲑魚的繁殖行為;溪流和河流流量的改變會影響鲑魚的遷徙和幼年鲑魚的存活數量;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使海洋食物供應減少,鲑魚豐富度降低;水溫的升高使病原體增加,鲑魚死亡率增加。

上億年的進化,已經讓動物與周圍環境緊密相連,任何環境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動物的食物,間接對動物産生影響。北極熊就是對氣候變暖反應脆弱的一個有名例子。北極熊獵取北極環斑海豹(北極熊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必須依賴海冰,但這些海冰近些年不斷融化,大大減小了北極熊的捕獵範圍。即便北極熊能夠适應更暖的陸基生活方式,但競争、同灰熊的雜交,以及人類日益增多的幹預, 對這個物種的生存都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對有些動物來說,全球變暖等環境變化帶來的卻是繁殖的好時機。

今年6月,沙漠蝗蟲再次肆虐印度拉賈斯坦邦,并遷飛到新德裡。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方舟告訴記者,沙漠蝗蟲将卵産在沙地裡,蟲卵幾乎沒有天敵,隻要氣溫、濕度等條件合适,可以存活很長時間。

著名的昆蟲生态學家陳永林在論著中表示,40℃左右是沙漠蝗蝗蛹及成蟲遷移最活躍的條件。蝗蟲卵在43℃條件下經過9天就可以孵化,而在21℃時,需要23天。蝻期在41℃條件下僅21天,而在24℃條件下,則需要62~64天。也就是說,氣溫在40℃左右時,沙漠蝗蟲的發育速度可提高至少兩倍,最短隻需要30天就可以從卵發育為成蟲。而今年印度拉賈斯坦邦5月的氣溫持續居高不下,多座城市最高氣溫飙至47℃以上,遠超以往33℃左右的平均氣溫。

繁殖力變化危害重重

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飓風。大型哺乳動物通常是所在生态系統的基礎組成部分。例如,大型哺乳動物在食用水果後将種子排洩出去,可“播種”新的植物;食肉動物有助于控制較小物種的種群數量;大型動物還能夠在森林中開辟出空地,給小樹苗留下長大的空間……

可一旦其中一環物種的繁殖力下降或上升,整個食物鍊将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整個生态環境。

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張淑萍調研發現,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達赉湖水位下降明顯,湖水面積急劇減少,因而可對水鳥群落結構産生影響。“氣候變暖可使昆蟲的發生提前,但鳥類的繁殖節律受光周期的限制不能相應提前,導緻鳥類育雛高峰與昆蟲發生高峰不匹配,進而會使幼鳥缺乏食物而使繁殖成效下降。”

幼鳥繁殖成效下降,缺少天敵、可能攜帶病毒或寄生蟲的蚊子就會大量繁殖擴張,這将會加速瘧疾、霍亂和登革熱等内源性傳染病的傳播。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豪爾赫·卡諾對埃菲社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氣候變化将加劇瘧疾、霍亂和登革熱等疾病在其起源地區的傳播。”

身體力行,保護動物繁殖力

馬方舟呼籲:“我們必須要通過保護動物繁殖,來保證種群數量;通過保護這些動物,來保護動物身邊的環境,進而推廣到保護整個生态環境。”

作為人類,為保護生态環境,首先要踐行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少開一天車。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呼籲國家做好公共交通,減少交通污染。同時還要減少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使用,多用環保購物袋,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多種樹,拒絕亂砍濫伐;使用節能産品,減少能源消耗。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馬方舟表示,一旦物種繁殖力下降,等待它們與我們的,必将是嚴酷的未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