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戴嵩畫牛》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21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則,本文是蘇轼為唐代畫家戴嵩的《鬥牛圖》寫的一篇題跋,講述了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錯誤的故事。
作為一篇語文課文,這篇文言文有兩個自然段,刻畫人物神态的語言準确生動。課文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圖,體現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狀态,有助于烘托學習氛圍,便于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課文。文章贊揚了牧童率直不盲從,實事求是,敢于挑戰權威的品質以及杜處士敢于面對錯誤,虛心謹慎,勇于接受批評的優秀品質。
然而,大家在贊揚牧童的同時,有沒有想過牧童所說的是不是真的呢?
《鬥牛圖》
《鬥牛圖》目前在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此圖繪兩牛相鬥的場面,風趣新穎。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窮追不舍,低頭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後腿。雙牛用水墨繪出,以濃墨繪蹄、角,點眼目、棕毛,傳神生動地繪出鬥牛的肌肉張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擊者蠻不可擋的氣勢。牛之野性和兇頑,盡顯筆端。可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生意昂然,不愧為傳世畫牛佳作。
然而有的老師在講解課文時,卻談因為《書戴嵩畫牛》這個故事,而讓《鬥牛圖》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确實謬矣!
戴嵩
戴嵩是唐朝的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畫水牛尤為著名,後人謂得"野性筋骨之妙"。
戴嵩畫牛就像徐悲鴻畫馬,齊白石畫蝦,鄭闆橋畫竹,李可染畫牛,黃胄畫驢……
那麼戴嵩怎麼就在《鬥牛圖》,自己擅長的領域"翻車"了呢?
相傳戴嵩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見之觀察之精微。戴嵩擅長畫牛,也肯定是細緻觀察過牛的,畫飲水之牛都觀察的如此細緻入微,怎麼會犯"鬥牛掉尾"的錯誤呢?
《書戴嵩畫牛》
《書戴嵩畫牛》這篇文章是記載于《東坡題跋·卷五》,為蘇轼所做,就是六年級的這篇課文,
蘇轼最後評論道:"古語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蘇轼就牧童指出畫中錯誤一事,想到古人格言"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說明關于耕織事,要詢問直接勞作的農夫婢女,并認為這是不可更改之理。
無獨有偶,在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中,也記載了一則類似的故事:
"馬正惠公嘗珍其所藏戴嵩《鬥牛圖》,暇日展曝于廳前。有輸租氓見而竊笑,公疑之,問其故。對曰:'農非知畫,乃識真牛。方其鬥時,夾尾于髀間,雖壯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圖皆舉其尾,似不類矣。'公為之歎服。"
蘇轼去世17年後,曾敏行才出生。二人所記之事,都是圍繞戴嵩的《鬥牛圖》,所記述的事情,也同樣是圍繞鬥牛尾巴在哪,這同一個問題,隻是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都不同了。
那麼戴嵩畫《鬥牛圖》被牧童或者農人指出有錯這件事有還是沒有呢?有學者認為蘇轼作《書戴嵩畫牛》,文章最後以古語結束全篇,暗譏當政者不尊重現實而胡亂變法改制的錯誤行為。這篇文章就是蘇轼瞎編的一個故事,用來借事來譏諷當政者的。
牧童
在文章中,牧童是一個敢于挑戰權威,細緻觀察生活的人。老師們在講課時候,也是向同學們發出了學習牧童這種精神的倡議,然而大家就沒有懷疑過牧童嗎?
在那個信息閉塞的社會環境下,牧童可以隻是放過一兩頭牛,也可能見過牛打架的情況,但是隻見過一兩頭牛的幾次打鬥,就認為所有的牛打架都應該是"尾搐入兩股之間",是不是有點"井口不過天那麼大"的狂妄呢?
當然童言無忌,隻是我們不應該被無忌的童言帶到溝裡去。對于童言也應該抱有懷疑的态度。
鬥牛戴嵩的《鬥牛圖》中畫的是兩頭水牛,那麼水牛打鬥的時候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有圖有真相,我們直接來看圖:
1979年12月24日《光明日報》一篇題為《從陳逸飛"奏樂圖"說到"戴嵩畫牛"》的文章。其中提到,有些圖片顯示,"激鬥中的兩頭牛,尾巴非但沒有夾着,更是高高揚起的", "所謂'牧童'之言,怕有文人杜撰,或觀察不細,它是片面的,其'理論'根據也是荒謬的"。
現今信息發達了,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輕易地搜索到鬥牛的視頻,而在視頻中,牛鬥時有的牛确實是将尾巴抽縮到兩條後腿間,但是也有的牛尾巴是甩來甩去,還有的牛甚至将尾巴翹了起來,也就是說牛鬥時,尾巴在哪裡并不是所有的牛都一樣,每個牛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寫在最後
課文隻是課文,在上一個人教版教材中,二年級有一篇課文是《畫家與牧童》,講的是牧童當着戴嵩的面指出了戴嵩的"錯誤"。現在又成了牧童與杜處士之間的故事,語文課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作為老師,教學的時候,隻傳遞宣傳的牧童率直不盲從,實事求是,敢于挑戰權威的品質以及杜處士敢于面對錯誤,虛心謹慎,勇于接受批評的優秀品質就好,當然有些真相,也可以給學生講一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