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二十年前的本科畢業證

二十年前的本科畢業證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9 04:01:02

  二十年前的本科畢業證(諸暨的畢業證書長這樣)(1)

  筆者在收集有關渎溪鄉校辦學史料時,曾得到一張學生畢業證書(如圖),此證件長360mm,寬280mm。框内為繁體文字,自右至左豎式格式書寫,記述文字為:“畢業證書,學生楊羅貞系浙江省諸暨縣人,現年十二歲,在本校初級部修業期滿成績及格準予畢業,依國民學校法第九條之規定給予畢業證書,此證,諸暨縣五洩鄉中心國民學校(學校印),校長趙昭德(姓名印)。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七月日(諸暨縣政府印)”。上述文字中,學生姓名、籍貫、年齡,學校校名、校長姓名及落款年月時間為毛筆書寫,行書字體端莊秀氣,其餘均為印刷文字。

  這是一張民國37年(1948)發給學生楊羅貞的初小畢業證書,在形制、圖飾和内容上和一般民國時期高小、初中畢業證區别不大,但由于70餘年歲月之隔,保存至今的同時代物件十分少見,品相保持如此相對完好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其時證書簽發單位五洩鄉中心國民學校,實際上就是創辦于抗戰初期的渎溪鄉校,因此這張畢業證書是渎溪鄉校珍稀的實物資料,也是原渎溪鄉和現五洩鎮珍貴的辦學史料。

  學生楊羅貞生于1937年,女,俗名小羅,為原渎溪鄉尚文村(今大唐街道上下文)人,就學時家住尚文村,成年後嫁本村青年并育有一子一女。楊羅貞與筆者家父同村且同庚,求學經曆亦大緻相同。據家父回憶,他們在尚文村斌興小學讀完小學二年級,後轉入霞紋村甄陶小學讀三(上)年級,1947年上半年三(下)年級又轉入渎溪鄉校就讀,直至1948年上半年初小畢業,此時學校已更名為五洩鄉中心國民學校。

  關于渎溪鄉校

  學校創辦于1937年,全國抗日戰争爆發,在上海從事教育工作的壽景山(1906-1986)同志,受黨組織派遣返回諸暨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1月,壽景山回到老家渎溪鄉後了解到,這裡的黨組織是諸暨縣西南區黨組織的中堅力量,鄉長、保長又大多在我黨的實際掌控之下,各村群衆的進步傾向十分明顯,而一大批失學青少年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創辦一所高級小學,既能滿足鄉内大批青少年的求知需求,又能為開展抗日武裝鬥争培養一批堅強的後備力量。

  這一想法也很快得到了中共諸暨縣委的肯定和同意,壽景山同志随即聯絡自己的同學、地下黨員、時任渎溪鄉鄉長的楊紀均同志,和時任中共江東區(地屬富陽縣)區署成員楊春惠(1894-1974)同志等,秘密策劃了創辦渎溪鄉校的具體事宜,并得到了尚文村地下黨組織書記楊觀堯及霞紋、朱宅等村熱心辦學人士的全力支持。不久他着手創辦學校的各項工作,推舉楊春惠、楊觀堯、楊春華、楊拱魯、楊嘉炎、楊頤緒等為學校校董會董事,由鄉長楊紀均兼任校長,壽景山同志負責具體教務。

  學校選址

  學校選在位于尚文村西、石渎溪濱的暨陽蕾山楊氏宗祠,也稱尚文祠堂,原在祠堂内的“斌興初小”搬遷到尚文村内“中央大廳”後宇。當時把尚文、霞紋兩村共有的楊氏宗族祠産——唐屏山的一批樹木砍伐出售款作為辦學啟動資金,利用現有祠堂建築作為校舍。尚文村位于渎溪鄉的相對中心位置,與南部墅畈、橋頭,北邊逢春、橫裡、高園,西側廟裡、壽廊塢等村的距離大緻相當,是辦鄉級中心小學的理想之地。而作為渎溪鄉校座村的尚文、霞紋兩村,形成了村内有初小、緊鄰村址附近有高小的鄉村教育布局。

  1946年年底,随着渎溪鄉校學生增多,教室和活動場所等嚴重不足,渎溪鄉公所會同學校校董會決定向尚文、霞紋兩村征用田地新造校舍。新校舍位于現青山小學北側一帶,于1947年上半年開工建造,1948年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渎溪鄉校随着行政區域調整、更名,先後易名為青山鄉中心學校、青山五七社校、青山小學等,也一度增設初中班甚至高中班。目前青山小學為隸屬大唐街道的完全小學,校舍也從原來基礎上向南(即渎溪鄉校原址尚文祠堂方向)拓建。

  學校教育

  1939年秋,渎溪鄉校正式開學招生,首屆招收了近百名學生,分甲、乙兩班,學生大多是尚文、霞紋兩村及附近村的本鄉人,他們年齡大小不一,大的十五、六歲,小的十二、三歲,很多已是在本村讀過初小,因家貧無力遠赴草塔智勝、楊家樓南屏等高級小學繼續求讀的青少年。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實際上由壽景山同志主持,另聘請了楊春山、應一波、徐風海等思想進步的老師任教,因而師資力量較強、思想基礎較好。學校初創時期,正值國民黨反共高潮叠起,白色恐怖遍及城鄉,渎溪鄉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渎溪鄉這片“小延安”之地創建的一所鄉屬高級小學。

  開學後,學校以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學思想作為辦學指導方針,借鑒“延安抗大”的校風和校歌,并緊密結合當時的抗戰形勢,靈活選用教育、教學内容,運用進步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學、用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又鍛煉了教師,至1949年諸暨解放,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抗日鬥争生力軍和人民解放事業的骨幹力量,渎溪鄉校也被譽為“諸暨的小抗大”。

  “五洩鄉校”和校長趙昭德

  1947年,渎溪鄉和洩峰鄉合并為五洩鄉,渎溪鄉校也随行政區域調整改名為“五洩鄉中心國民學校”,簡稱“五洩鄉校”,校址仍在尚文祠堂,校長為原渎溪鄉校校長楊芷庭先生,後因楊校長從樓上跌落緻傷辭職離校,由趙并歡同志接任校長。渎溪和洩峰兩鄉合并,鄉公所駐地并不在尚文村,而把渎溪鄉校作為新的鄉中心學校,足見當時該校的辦學質量和社會影響力。

  這一年,白色恐怖籠罩山鄉,國民黨反動派大肆追捕革命志士,殘害革命幹部家屬,我黨和敵頑的鬥争十分劇烈。在這樣烏雲籠罩的日子,黨的各級領導,如楊光、楊春潮等同志還經常在夜間秘密來校,及時給學校黨組織介紹鬥争形勢,鼓舞革命鬥志,學校黨員和進步教師也積極幫助他們開展工作。為适應新的發展形勢,學校的教學方針作适時調整,教師對課本教學内容也進行大膽删改,除其糟粕,補充有關民主、進步和揭露國民黨當局反動統治等内容。

  1948年,趙昭德擔任五洩鄉校校長,全校設立6個班,在校生近300人。趙昭德,生卒不詳,是國民黨員,一貫奉行“三民主義”,頑固執行國民黨諸暨縣黨部的辦學思想,不主張在校内搞各種進步的宣傳活動,對學校的革命工作帶來了消極影響,學校黨組織的活動隻能更加秘密地進行。這年7月,楊春潮同志代表中共路西縣委對趙昭德進行個别談話,勸趙認清形勢、主動離校回鄉。9月,路西縣委策劃安排由時任縣委書記兼縣長楊光的小學同學、進步人士宣紀達接任鄉校校長一職,當時學校老師申美琴、金湧等為地下黨員,學校又成為我黨的重要聯絡站。

  從上述史料和學生楊羅貞畢業證書信息看,趙昭德的校長任期到該學期的七八月間結束。但客觀地講,鑒于趙昭德的特殊身份,在其任校長期間,國民政府和地方反動武裝除幾次小規模幹擾外,學校的教學工作還能正常進行。

  渎溪鄉校從1939年創辦到1949年諸暨解放十年,先後有楊紀均、壽景山、楊春山、楊芷庭、楊美英、趙并歡、趙昭德、宣紀達、楊竹安等擔任校長或實際主持校務工作,除思想落後的趙昭德短期任職外,這些大都是當時路西地區黨員和骨幹,也有像楊芷庭、楊春山老先生等同情革命、暗中支持我黨地下工作的開明人士。正由于此,渎溪鄉校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辦學十年間,始終是路西地區我黨的重要聯絡站和培養革命志士的紅色搖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