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是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将茱萸文化引入人們的視野中的,但是這裡王維借助茱萸想要表達的是年少離家之後,重陽佳節之際的思鄉之情,并非社會意義上的茱萸文化。其實古代社會中茱萸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茱萸不僅可以入藥,還能做成糕點,還能釀酒。此外,人們還充分發揮想象力和模仿力,把茱萸作為樣式繡在服飾上,印在瓷器裡。可以說茱萸和古代人們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這是因為茱萸在文化意蘊上代表着避邪祈福,寄托了勤苦人們的美好祝願。其實,在北方人民生活中并沒有茱萸這種植物,如果沒有讀過王維的詩,有人根本不知道茱萸是什麼。
一、茱萸習俗的起源1、作為植物本源意義的茱萸
在商務印書館版的《辭海》中是這樣定義茱萸的:"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三種。生于川谷,其味相烈。"茱萸,也叫"越椒",性喜溫,生長于我國南方地區。茱萸是一種小喬木,開黃花,結紅果。
茱萸果
茱萸果可做藥材。中醫講究用大自然中植物的屬性來彌補人們身體缺失的元氣,漢代《神農本草經》就記載:"(茱萸)果肉可入藥,有補血固精、補益肝腎、調氣"等作用。後來的《千金方》、《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中也有關于茱萸入藥治病的記載。
茱萸可做調料。中華美食之所以聞名世界,不僅隻靠高超的烹饪技術,調味佐料也是關鍵。茱萸因其味辛辣,越地所産最佳,所以也稱為"越椒"。魏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在炖魚、做醬的時候要放入食茱萸調味。宋代的《爾雅翼》也記載食茱萸是人們生活中三種調味料之一。明朝時期随着美洲辣椒傳入中國,茱萸的調料地位被逐漸取代了。另外,據說吃茱萸做的餅或者糕點可以延年益壽。
曬幹的茱萸
茱萸可釀酒。南朝宋武帝劉裕就曾用茱萸酒犒賞将士,鼓勵人們英勇作戰。唐宋時期茱萸酒盛行,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重陽節喝酒的時候,要把茱萸和菊花灑在酒裡一同飲下,把茱萸稱作"辟邪翁",把菊花稱為"延壽客"。在紹興,人們還有吃豆莢飲茱萸酒的習慣。
茱萸酒
2、茱萸文化的起源
對于茱萸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的《離騷》:椒專佞以慢幍兮,榝又欲充夫佩帷。意思是花椒趨炎附勢,茱萸想冒充制作香囊的香草。可能在楚地有比茱萸好聞的香料,屈原才這樣貶低茱萸。後來曹植也說,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可見在古人心目中茱萸的味道和桂花蘭花等香氣是不能比的。
重陽節登高望遠、佩戴茱萸的習俗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戚夫人的一個宮女出宮嫁人後和人們聊天時,說皇宮九月九日有"佩茱萸"的習俗。以前人們普遍把費長房和桓景的故事當作重陽節佩戴茱萸的起源,費長房是也是漢朝人,所以漢朝就有這一習俗應該可以肯定。費長房和桓景的故事畢竟屬于魔幻故事,不能當作重陽節起源的證據。
老人佩戴茱萸
魏晉南北朝、唐宋等朝代均有關于茱萸的詳細記載,也說明重陽節文化已經獲得人們的廣泛認可。最著名的當然要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賞茱萸、插茱萸、戴茱萸錦囊、喝茱萸酒等習俗逐漸形成并延續下來。
二、茱萸作為一種文化進入人們視野1、茱萸成為一種文化的原因
茱萸成為重要習俗的一個原因是:其味辣,有中草藥的功效,能辟邪除惡。這是從實用主義角度解釋茱萸習俗的,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自然生成的動植物就是人們治療疾病的藥物,自古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在的生産實踐中,人們自然會對茱萸這類味道不尋常的植物發生興趣,經過食用又發現其有治病的功效,經過多年的發展自然就會形成習俗。
茱萸花
2、文學中的茱萸
抛開王維和重陽節,曆史中借茱萸抒發情感的文學作品非常多。曹植在《浮萍篇》中寫道"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新人雖可愛,無若故所歡。"這裡把茱萸比作新嫁的女子,該女子度過蜜月期之後被夫君抛棄,對于他夫君來說,即使新人再可愛,也不如過去的老情人。這裡的茱萸并沒有任何習俗特征,純粹是曹植用來做比喻的一種植物。
西晉時期,孫楚專門寫成《茱萸賦》,用"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曆漢女而始育,關百載而長生。"等語句來贊美茱萸。由此可見茱萸在晉朝已經是人們種植的常見植物了。而且曆漢女而始育更加了作證漢代就已經産生茱萸習俗了。
大面積茱萸種植
除此之外,還有以茱萸命名的地名和建築。徐州市賈汪區有茱萸寺,為中國最大的藥師佛道場,在茱萸寺附近,還有茱萸山、茱萸園等旅遊景點。浙江杭州桐廬縣有以茱萸命名的山莊,專門開展餐飲等娛樂活動。揚州有茱萸灣風景區,也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
3、茱萸紋祥樣式
除了松柏、牡丹等特殊的紋祥之外,植物紋祥在古代生活中并不常見,常見的是象征着動态活力的動物紋祥,比如古代官服中麒麟、仙鶴。而漢代人們就已經在服飾上雕琢的茱萸圖案,這是非常罕見的。
官服上的麒麟繡
1972年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飾有茱萸圖案的絲織物。後來,還發現飾有茱萸圖案的絲綢和刺繡。這種茱萸圖案以三瓣花頭為主要特征,茱萸紋飾圖案視角各異,有正視的,也有側視的,藝術性非常高超。随着考古挖掘,人們發現茱萸紋還是漢朝絲織物的代表性紋祥。
出土的茱萸紋祥
茱萸紋祥可能在漢朝時期就随着絲綢之路傳播到國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新疆民豐縣出土的漢墓中,發現了帶有茱萸紋祥的絲織品,不過這裡的茱萸紋隻是輪廓有點像茱萸葉子的簡單紋飾。在羅布泊也出土了繡有"延年益壽大宜子孫"的茱萸樣式棉織品。而新疆地區是漢朝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并且這裡氣候幹旱,不适宜茱萸生長,由此可以推斷茱萸紋香可能已經由此傳到了國外。
三、茱萸文化的地域性茱萸常見于中南方,屬于一種地域文化。茱萸性濕喜高溫,在南方非常常見,茱萸的成熟期和重陽節正好重合,所以被南方人當成一種文化習俗。北方人民過重陽節和茱萸沒有什麼關系,反而是吃面食、吃螃蟹,因為北方沒有茱萸。其道理就像北方鄂倫春人将麋鹿當成一種圖騰崇拜而南方則沒有麋鹿崇拜一樣。
重陽節登高望遠
《離騷》的作者屈原是楚國人,出生在楚國丹陽秭歸(湖北宜昌)。屈原去世于汨羅江,而汨羅江在今天的湖南境内。王維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時候在蒲縣(今山西永濟市),蒲縣已經接近南北方分界線秦嶺了。《茱萸賦》的作者孫楚當時在馮翊為官,馮翊即今天的大荔縣,和王維當時所在地永濟縣距離非常近。
所以說,茱萸文化的歸屬範圍基本上沒有達到過北方。由于新疆的茱萸紋祥并非習俗,極可能是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行為帶去的,所以不能算在内。北方的學生在念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時候,可能并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藍色部分為永濟市(古代王維所在地)
結語:"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描述的是古代小農經濟時期社會的狀态,在小農經濟時,知識分子非常少,茱萸文化限于南方地區,南方人習以為常。而近現代以來,随着知識的普及,尤其是古詩這類大衆文化的普及,一些風俗習慣漸漸為人們所知,即使所處地處沒有這種習俗,人們由于學習的慣性也不感到奇怪。這也是曆史文化的可悲之處,随着大量文化知識的普及,人們變得越來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茱萸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當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應該進行一些思考,這樣才能促進文化進步,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齊民要術》
《唐詩三百首》
《西京雜記》
《離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