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春風吹拂,中原大地彌漫着一種古韻書香。雖曆盡滄桑,這片土地仍滋養着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原大地曆史文化深厚,古時著名的“四大書院”,有兩座都位于河南。
【四大書院之首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
應天書院以其曆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人才輩出而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
據記載,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悫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
1000多年前,北宋皇帝真宗嘉許表彰應天府民曹誠的辦學情懷、奉獻精神和擔當意識,下诏成立“應天府書院”,并賜匾額。從此,“應天書院”成了讀書人的向往之地和精神家園,成了中華文脈的延續之所和國家棟梁人才的培養之地,應天書院在中國千年書院教育史上彪炳史冊。
說到應天書院,不得不提到範仲淹,他與商丘有着不解之緣。正是在應天書院,範仲淹刻苦求學,考中了進士;他在這裡娶妻生子,為母服喪;在為母服喪期間,執掌應天書院2年多時間,使應天書院既有嚴謹的制度,又有良好的學風,為北宋書院樹立了榜樣。“天下庠序,視此而生”,其影響綿綿數代不斷。
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裡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
據記載,嵩陽書院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唐代改為嵩陽觀。書院著名的唐代遺迹、重達80多噸重的"大唐碑"( 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為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素有"嵩山碑王"之稱。
曆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于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颢、程頤在此聚衆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九卷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完成的。
嵩陽書院在古代并不是單純地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
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築群,包括嵩陽書院作為河南省唯一一處獨立項目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10年3月9日,嵩山曆史建築群是2010年國務院确定的我國唯一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2010年8月1日,嵩陽書院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的子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