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小康的奔的意思?脫貧攻堅以來,作為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吉林省8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的大安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下足“繡花”功夫,精準施策、奮力攻堅,脫貧“摘帽”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2019年底,9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4月11日,省政府發布公告,大安市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截至到2020年11月貧困發生率降至零,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奔向小康的奔的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脫貧攻堅以來,作為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吉林省8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的大安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下足“繡花”功夫,精準施策、奮力攻堅,脫貧“摘帽”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2019年底,9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4月11日,省政府發布公告,大安市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截至到2020年11月貧困發生率降至零。
黨建引領 彙聚攻堅合力
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切實将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助推脫貧攻堅的源泉動力。
強化頂層推動。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制定完善一攬子精準扶貧政策性文件,繪制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
強化責任聯動。堅持市級領導包鄉駐村,深入一線、督戰指揮;成立30個工作任務落實組,分線作戰、協同攻堅;18個鄉鎮和18個重點責任部門簽下軍令狀,主動擔責、合力推進;擇優選派7000餘名駐村幹部和幫扶責任人,與省市包保部門一道,開展“點對點”全覆蓋幫扶。
強化載體帶動。開展市鄉村黨政主要領導遍訪貧困對象、“2 7”專項行動、“三幫扶一推動”、“千名幹部駐百村進萬戶”百日行動,讓問題解決在最前沿,成效體現在第一線。
強化基層能動。深入開展“雙增雙帶促脫貧”“第一書記”代言等活動,村級黨組織和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明顯增強。
強化督查促動。圍繞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和責任落實,從嚴督查、跟蹤問效,确保各項目标任務落到實處。
産業疊加 拓寬增收渠道
扶産業才能扶長遠,産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根植于土地上的特色與優勢,主攻發展扶貧項目,讓産業這個強有力的武器發揮出最大威力,構建起“五疊加一帶動”産業扶貧新格局。
把準産業方向,投資2.2億元,扶持貧困戶發展大棚生産和畜禽養殖,戶均年增收1200元,助推黃菇娘、弱堿米、西甜瓜和肉羊、生豬、肉雞、生态鵝等特色産業蓬勃發展,形成種養産業疊加效應。
推廣訂單模式,從2017年開始,累計扶持發展庭院經濟1777萬平方米,小庭院變成村民增收“聚寶盆”,戶均年增收1300元以上,形成庭院經濟疊加效應。
創優營商環境,助力光伏扶貧電站建設提速增容,總裝機規模突破16.33萬千瓦,3年分紅4610萬元,戶均增收2520元,不僅實現貧困戶帶戶全覆蓋,還借勢壯大了一批村集體經濟,形成光伏項目疊加效應。
用好相關政策,吸納7349人次貧困人口從事生态護林和鄉村保潔工作等公益崗,做實護綠、保潔、增收融合大文章,形成公益扶貧崗位疊加效應。
撬動消費扶貧,推動村級電商服務站實現全覆蓋,10種特色農産品網上銷售,累計實現上行銷售9800萬元,大安黃菇娘助力脫貧登陸央視,形成電商扶貧疊加效應。
加大培育力度,引領10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和75家規模化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參與帶動12391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實施經營主體帶動換來雙赢局面。
政策落地 釋放惠民紅利
兜底線、救急難、保民生,大安市盯緊緻貧關鍵環節,加大資金支持和政策落地力度,構築起多重保障線。
讓學有所教。累計投資2203萬元,資助貧困學生26363人次;落實國家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政策,幫助864名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推行“雨露計劃”,截止2020年上半年,受益中高職學生3112人次,發放補貼468.45萬元。全市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無辍學失學現象。
讓病有所醫。嚴格執行“五道防線”兜底政策,貧困人口縣域内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報銷和住院報銷比率分别達80%和90%;貧困人口新農合參合率100%,在縣域内定點醫院“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覆蓋率100%,全部納入簽約服務範圍,做到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報銷,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
讓住有所居。堅持“應改必改”原則,累計改造危房7301戶,通過閑置農房置換、長期租賃等方式解決特殊貧困群體住房問題,安全住房率100%,百姓住得放心、住得溫暖。
讓業有所創。通過開辦就業扶貧招聘會、技能培訓班、就業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等方式,2016年以來,累計轉移就業貧困人口達9666人。
讓弱有所扶。将農村低保标準調至每年4020元,實現“兩線合一”,做到應保盡保;符合參保條件貧困人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加大臨時救助和殘疾人保障力度,累計發放兩項補貼2177萬元,受益建檔立卡困難殘疾人15898人次、重度殘疾人10509人次,讓政策兜底更牢固。
設施改造 共建宜居家園
地處偏遠的大崗子鎮生态脆弱,土地沙化堿化退化嚴重。搬遷成了最優的選項。2017年以來,陸續将全鎮所有7個村的村民集中安置到鎮中心的統一聚居區,并對搬遷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配建棚膜園區、規模養殖小區等後續産業,确保貧困群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緻富。
大崗子的精彩嬗變,隻是大安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的一個縮影。對接鄉村振興目标,在補齊基礎設施“短闆”上持續發力。
讓出行更便捷。投資6.4億元,新(改、擴)建鄉村道路1064公裡,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通客車率和自然屯道路硬化通達率均達100%。
讓環境更整潔。2017年以來,累計投入1.4億元和5.5億元,在169個村、477個屯實施村屯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實現所有村屯陳年垃圾清倉見底,環境衛生建立長效機制,村屯硬件設施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讓飲水更安全。累計投資3.34億元,建成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552處,受益人口24萬人,飲水安全達标率100%。
讓公共服務更有保障。223個行政村均有辦公場所,圖書室、文體活動室全部達标;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通訊設施村村通、寬帶網絡全覆蓋,黨和政府的聲音及時傳播到千家萬戶。
同心幫扶 激發内生動力
大安市選派223名駐村第一書記,深入莊稼地、農家院,為脫貧攻堅當好領頭雁。
他們為貧困戶思量脫貧路徑、謀劃扶貧産業,激發農民群衆幹事創業、脫貧緻富的激情,提升貧困戶增收緻富水平,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志智雙扶”作為脫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以建設美麗鄉村為載體,采取思想引領、典型引領、文化引領、新風引領和技術引領等有力舉措,有效激發了内生動力,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精神支撐和堅強思想保障,越來越多的群衆依靠辛勤勞動走上了緻富道路。
一人難挑千斤擔,衆人能移萬座山。從中國農業銀行的定點扶貧,到長春市南關區的扶貧協作;從2016年慈善扶貧公益行動的啟動,到2019年社會扶貧愛心捐贈活動發布會的舉辦,彙聚起同心幫扶、攜手築夢的磅礴力量。累計籌集社會捐贈款物折合人民币超億元。(記者 王天武 通訊員 安新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