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1、持續鍛煉身體
2、做個情緒的觀察者
運動的好處自然不用過多贅述:一方面身體本來就是基礎,當你身體好的時候,你的精神活力都會更好,也有更多能力處理困難,不至于被負面情緒淹沒。
另一方面,專家也不止一次強調,運動過程中,身體會刺激大腦,從而分泌出多巴胺和内啡肽,這兩種物質能從生理上帶給你快樂。
所以,着重說明的是第2點:做一個情緒的觀察者。
心理學相關知識有很多,但根本上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做一個局外人,去觀察情緒這個小怪獸,而不是被帶進去,才能夠進一步駕馭好它。
首先,你得理解情緒這玩意産生的步驟:
【1】、有些什麼事情發生了——例如,老公忘記你們紀念日了。
【2】、你對這個事怎麼看待的——例如,這代表他不愛我了,把這麼重要的事情忘了。
【3】、因為你的認知,産生了對應的情緒——例如,我認為他不愛我了,所以我覺得委屈、憤怒自己付出沒有回報。
【4】、你對這些情緒處理方式——例如,我越想越氣,被情緒帶進去無法自拔;又或者,我認為自己不該自怨自艾,我應該樂觀的,于是強行說服自己消滅情緒,但是發現越來越混亂,越壓抑越難受。
所以,你發現了麼,并不是【1】這個事情直接導緻了情緒不穩定,而是經過了【2】、【3】、【4】的層層遞進!
隻是,這件事的發生到情緒産生得太快,而中間的過程被你忽略了。沒找到源頭,那自然解決方法就是錯的,越努力越痛苦。
那怎麼做呢?回到我最初說的——觀察者!
當事情發生,你第一時間把自己當成局外人,看着你如何理解這個事情,如何産生了情緒,并不去壓抑、幹涉情緒,隻是淡然地保持距離,你會發現,情緒突然失去力量,自己消失了!
隻要你不被帶進去,情緒真的沒什麼大不了,就像你中午想着今天吃啥一樣正常。
當你能夠和情緒保持距離,那你就能改變這個自動化流程,一次次練習去幹涉它:即我們無法改變【1】這個事的發生,但是從【2】開始就能幹涉:
比如步驟【2】理解:他忘記紀念日就是不愛我嗎?有可能是他本來就沒什麼儀式感,或者工作太忙耽誤了。
進而,步驟【3】的情緒産生:哪怕他不愛我,我就要委屈憤怒嗎?我不是知道人心善變嗎?我可以做什麼呢?
退一萬步,你來到了最終需要處理情緒的步驟【4】,也可以及時阻止情緒蔓延,那就是不糾纏!
你像一個觀衆,不被電視的劇情代入進去,不因為别人的生活流淚。你看着自己的委屈、憤怒,卻不完全迷失,那麼,一切會更快回歸平靜。
也許一開始很難找到感覺,你說這不是很分裂嗎,怎麼能夠自己觀察自己呢?
但其實,就像你檢查自己事情有沒有做好,回憶當時怎麼想怎麼做的一樣,現在你觀察情緒也是一樣的道理。
等你找到那個感覺,并堅持每次事情來臨,你都能冷靜觀察,留下空間來思考、改變,那麼你将會越來越了解自己,一步步做情緒的主人。
而不是像個無理取鬧的小孩,隻能被情緒牽着鼻子走,沉浸在自己導演的戲裡,無法自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