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昨天看到一則短視頻,是幾段記者有意識的小調查。
視頻中要求被采訪者用很惡劣的語氣與自己孩子或者自己父母通電話。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為被采訪者的爸爸媽媽用很惡劣、很不耐的語氣與孩子通過電話後,孩子們都是一臉的委屈、失落。
有的孩子在聽到爸爸媽媽用那樣惡劣不耐的語氣與自己通完電話後,都默默的流淚了。
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爸爸媽媽們那些惡劣不耐語氣說出來的話,真的就像是寒冰一樣,給滿懷期待的孩子們深深地打擊。
不知從何時期,我們似乎都變的那麼“暴戾”,哪怕是對身邊的孩子,也很少表現出那份父母本該有的“慈愛呵護”,取而代之的多是“聲聲斥責”。
A
“你要幹嘛!我在騎車快要到啦!等一下!”
“怎麼啦!你真的很煩啊!一直打電話!”
“我快要到了就對啦!你一直打電話幹嘛!真的很煩啊!”
上面的對話,并沒有用錯标點符号,視頻(台灣錄制)中的媽媽就是用一種很惡劣強硬的語氣在回女兒的電話。
這樣的語氣聽下來,估計就是我們,也是會很氣憤的,隻是作為孩子的他們,在親情的牽連下,感到的不是氣憤,更多的會是委屈和受傷。
當我們用那些惡劣不耐的語氣來和孩子對話時,我們有反思到自己的行為嗎?
視頻中受采訪的爸爸在看到女兒因為自己的語氣難過時,說出了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句話:“越親近的人,你反而會對他越沒有禮貌,越不耐煩,現在會覺得還蠻難過的”。
細細想來,有些話我們都是在用那樣惡狠狠地方式對孩子說的。
B
每次家庭做作業時間,就是爸爸媽媽修煉脾氣的時刻。
明明爸爸媽媽已經給孩子講解了題目,可孩子就是無法完整地寫出答案。
明明爸爸媽媽已經糾正過很多次這些字詞的發音,可孩子在拼讀的時候依然我行我素的去“造”新詞彙。
于是,脾氣修煉一級的爸爸媽媽就會大聲訓斥:“你怎麼那麼笨!豬腦子啊!”
在爸爸媽媽無數次的用這樣的話來否定孩子後,孩子真的就會在遇到困難時先懷疑自己,在加上爸爸媽媽那樣“慘烈”的語氣,孩子不僅失去的是自信,也會質疑爸爸媽媽的關愛。
如果,爸爸媽媽能有耐心的去理解孩子,給孩子鼓勵,告訴孩子:“沒事,慢慢來,多練習練習,你一定會學會的”。
那樣的孩子才會在以後處理任何事情時,都能遊刃有餘,充滿着自信感,哪怕是失敗依然還會微笑面對。
C
一個教授在聊到養育孩子的問題時,總是以“言之有物,實為心聲,一聲一咳,具感情”來形容。
說白來了就是,别看語言隻是簡單一句話,它也會通過說話人被賦予感情情緒,我們對孩子說的每句話,就像“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描述的那樣,能溫暖人,同樣也能傷害人。
小時候的我不經人逗,常常會被逗得委屈巴巴,甚至有時候還會淚眼婆娑,每次我要哭的時候,奶奶就會厲聲訓斥:“就會哭!煩死啦!人家就是稀罕你,逗逗你也哭,真是不經逗!”
然後,本來還能控制情緒的我,在聽到奶奶如此說後,就變成号啕大哭,弄得周圍人很是尴尬。
而這個時候,我媽就會拉我到一旁,給我分析問題。
“人家逗你,隻是見你可愛,想着逗你開心,如果你哭了,那人家就會覺得你是因為人家的話才哭的,那人家得多傷心。你害羞我知道啊,可你也不能不考慮别人的感受啊。”
在明白媽媽的話之後,我也意識到自己忸怩的性格,并及時做了改正。
直到現在有了孩子,我依然在沿用媽媽教育我的方式來教育着我的孩子。
哪怕是事情很糟糕,也要用很和善的态度對面對孩子,而不是趾高氣昂的去“聲控”一切。
記得班裡活動上,福林和班裡的小夥伴同時犯錯誤,我并沒有嚴聲去訓斥,隻是和他分析了他的錯誤行為,讓他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裡,下次要避免這樣的錯誤。
晚上回到家,小家夥還一臉幸福的抱着我撒嬌:“媽媽,媽媽,你真好,都沒有厲聲批評我,童童(同樣犯錯的小夥伴)都被他爸爸訓哭了!這樣一比,我覺得我好幸福呢!”
著名作家龍應台說:“從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父母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你低估了你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孩子要比你認為的更在乎你,他會從你的對話中感受到你關愛或不耐。
如果你對孩子的态度隻有關愛和不耐兩種,那我們為什麼不選擇用關愛來表達自己,讓孩子和我們都有一份幸福的、值得回憶的時刻。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