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這麼多

為什麼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這麼多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6 14:21:15

前不久,小孔(化名)和社交軟件上聊了幾個月的網友終于見面了,情到濃時,兩人發生了性關系。

一開始小孔是有戴套的,但中間發生了安全套脫落的情況,他也沒有在意,結束後就沉沉睡去。

本以為這場美妙的露水情緣已經結束,誰曾想,這竟是噩夢的開始。

幾天後,小孔偶然在手機上刷到了關于艾滋病的科普,了解到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經性傳播。他有點慌了,仔細回想當天的情況,不知道套子脫落時有沒有“中招”。

第二天,小孔感冒了,舌頭上長出了幾個小紅點,一側脖頸也有點腫大。再一查感染艾滋的症狀表現,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完了,我是不是得艾滋了?!

在恐懼的籠罩下,他在網上買了試紙進行自測,結果顯示是一條杠。但高興沒多久,他又發現自測可能會有假陰性,在窗口期後檢測才更準确。

他再次陷入恐慌中,還出現了焦慮、失眠、心慌的症狀。等到4周、6周、2個月,他在不同的醫院又檢查了好幾次,每次都是陰性,但生理上的症狀仍未改善,心理的恐懼反而加劇了。他開始恐針頭、恐傷口、恐流血、恐試紙……

為什麼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這麼多(我好像得艾滋了)1

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俗稱“恐艾症”。

艾滋病是一種被嚴重妖魔化的疾病,過去人們對它的恐懼源于無知,如今則源于信息泛濫

大量關于艾滋病危害的信息,以及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與偏見,滋生出了恐艾症患者這一群體。

截至2020年10月,中國報告現存艾滋病感染者104.5萬人,而恐艾人群據估計有160-180萬,超過了實際感染者[1]。網絡上專門開設有“恐艾吧”,每分鐘都有若幹更新。

1

恐艾症是一種病

醫學上已經明确,艾滋病恐懼症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是由于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伴随焦慮、抑郁、強迫、疑病等多種心理症狀和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

當發生了高危行為,擔心自己會不會得艾滋病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過分擔憂,出現焦慮和強迫症症狀,反複幻想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情景,并不停地搜索相關信息,一次次做檢測,就要警惕可能患上了恐艾症。

為什麼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這麼多(我好像得艾滋了)2

有些人恐着恐着,就出現了和感染HIV一樣的症狀,比如淋巴腫大、喉嚨痛、發燒、失眠、乏力、頭暈等。

這不代表真的感染了艾滋,而是因為過度焦慮恐慌,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做出的應對反應。HIV正好也是破壞免疫系統的“殺手”,所以出現相似的症狀并不稀奇。

劃重點!症狀并不能作為是否感染艾滋病毒的判斷依據,進行HIV檢測才是最靠譜的。

2

他們為什麼會恐艾?

據統計,20-30歲的年輕人是“恐艾”的主流人群,其中男性居多[2]。這一人群通常有着較高的知識水平,對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一知半解,通過網絡渠道獲取的相關信息良莠不齊,反而加深了他們對艾滋病的恐懼感

部分“恐艾”人群曾發生過高危行為,增加了感染艾滋病毒的風險,于是事後常常陷入恐懼,既害怕染病,又擔心被人發現,多重壓力之下很容易引發恐艾。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狀當作艾滋病的特異性症狀,再與自身情況一一對應,自己給自己下了診斷書,從此陷入深深的恐懼之中。

為什麼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這麼多(我好像得艾滋了)3

這樣的恐懼還會進一步延伸到日常生活,恐棉簽、恐針頭、恐飲用水、恐醫院門把……患者大多不願出門、不敢見人,認為外面的環境充斥着艾滋病毒,生活完全失控,每天渾渾噩噩度日。

3

如何消除恐艾?

恐艾症的背後,是被污名化的艾滋病和各種錯誤的認知。事實上,隻要對艾滋病有科學、正确的認識,就可以極大緩解這種心理恐懼。

脫恐第一步,就是要切斷不良信息來源。有些患者自行在網絡上搜索各種信息,難以甄别,容易對号入座,加上受大數據精準推薦的影響,此後會經常收到相關的推送,持續刺激之下,心理壓力就越來越大。

其次,要相信醫學檢測,不要相信症狀。很多恐艾症一遍又一遍去檢測,即便結果是陰性還是不放心。但事實是,隻要在窗口期之後HIV抗體檢測為陰性,基本可排除感染的可能。

為什麼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這麼多(我好像得艾滋了)4

很多恐艾症患者沒有過高危行為,卻擔心日常的接觸會感染艾滋病,甚至嚴重影響生活。

殊不知,HIV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病毒,離開人體後,在常溫下隻能存活數小時,基本就是“見光死”。

艾滋病的傳播主要有三大途徑: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傳播。沒有體液交換的日常生活不會傳播艾滋病毒,比如擁抱、握手、共同進餐、完好的皮膚接觸汗液和唾液等。

為什麼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這麼多(我好像得艾滋了)5

如果發生了高風險的暴露行為,也不要驚慌失措,在72小時内盡快服用阻斷藥物,可以有效阻斷病毒複制擴散。

在各地的定點醫院暴露門診,以及正規的網上藥店,都可以購買到阻斷藥。

為什麼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這麼多(我好像得艾滋了)6

有的人覺得艾滋病患者都是私生活混亂,有的人卻矯枉過正,極度焦慮自己會得艾滋病,這些歧視與心理恐懼都是錯誤的。

唯有正确認識艾滋病,提高預防艾滋病的意識,避免高危行為,才能真正告别談“艾”色變,一起戰勝艾滋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