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簡稱。
有的是因為曆史,比如晉(國)之于山西,魯(國)之于山東。有的因為地理,比如川之于四川,湘之于湖南。省的簡稱是不能雷同的,不然不容易區别,比如廣東簡稱粵,而浙江曾經打算簡稱為越。粵與越同音不易區别,所以浙江簡稱為浙。除了省(級)之外,每個城市也都有自己的簡稱,比如上海簡稱滬或申,成都簡稱蓉,南京簡稱甯。
南京是江蘇省的省會,位于長江下遊,北、西、南三面皆鄰近安徽省。由于和安徽省東部一些城市的聯系較多,比如馬鞍山就稱為南京的後花園,所以南京被很多人戲稱為徽京。
南京應該是我國曆史地名最多的城市之一,比如曾稱為秣陵、建業、建康、金陵、石城、升州、應天、天京、江甯。問題在于南京有那麼多曆史地名,為何簡稱偏偏是一個“甯”字?為何不簡稱金、建、石、升呢?
作為地級行政區的名稱,江甯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安史之亂爆發後的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朝廷設置江甯郡。不過作為縣級行政區,江甯早在西晉時就出現了。晉武帝司馬炎滅東吳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81年,從秣陵縣拆出一部分設臨江縣,因其臨長江故也。一年後,臨江縣更名為江甯縣。隋文帝楊堅滅南陳後,将建康、秣陵、同夏三縣合并為江甯縣。南朝時的江甯縣位于今南京主城區西南的長江東岸,臨近安徽省。江甯在曆史上是南京主城區的門戶,誰控制了江甯,誰能能在南京争奪戰中占據主動權。
五代南唐時在南京定都,稱為江甯府,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複後,北宋真宗時又稱為江甯府。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平天下,稱為應天府,是明朝二都之一。清朝起家于東北,不可能承認南京的副都地位,降為江甯府。江蘇省的“江”,就來源于江甯府,“蘇”為蘇州府。久而久之,南京就簡稱為甯。
南京是地級區域簡稱為甯,國内還有一個省級區域也簡稱為甯,這就是甯夏。甯夏位于我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上,與内蒙古、陝西、甘肅為鄰,面積約6.6萬平方公裡。黃河穿甯夏西北而上至内蒙古,在銀川附近形成了肥沃的甯夏平原,稱為塞上江南。
唐朝末年,有拓跋氏割據于定難軍,這就是著名的西夏王國的前身。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史稱西夏,為北宋的心腹大患。公元1227年,西夏為元朝(前期稱為蒙古)所滅,當時設西夏中舉等路行中書省,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朝廷設甯夏府路,這是甯夏地名的由來。到了明朝,甯夏處在明朝與北元(蒙古各部)抗衡的最前沿,明朝設甯夏鎮,為九鎮之一,清朝設甯夏府。
甯夏這個地名已經叫了六百多年了,所以甯夏的簡稱隻能在“甯”“夏”二字挑一個。由于“夏”之于我國曆史的特殊性,雖然甯夏是西夏的核心統治區,但如果用“夏”為簡稱也是不太方便的,最終還是用了“甯”。有人說甯夏簡稱甯和南京簡稱甯不是雷同了嗎?是的,但好在甯夏是省級行政區,南京是地級行政區,二個“甯”在行政級别不一樣,雙方很少有直接對面的機會。甯夏會與南京所隸屬的江蘇省往來,可稱為蘇、甯合作。如果是甯夏“省會”銀川與南京交流,可稱為銀、甯合作。
除了省級的甯夏之甯和地級的南京之甯外,還有很多城市的地名中也帶有甯字,著名的的南甯、西甯、甯波。
南甯是廣西的“省會”,位于廣西的西南方向。在清末民初之前,廣西的“省會”一直是以山水甲天下為名的桂林。南甯在唐朝時稱為邕州,因為鄰近有邕江,這裡地勢較高而四周環水,故稱為“邕”。南甯這個地名出現于元朝泰定帝的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取“南方國土安甯”之意。有意思的是,南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的簡稱是“南”,而不是“甯”。直到現在,也很少有将南甯簡稱為“甯”的,一直簡稱為“邕”。
西甯是青海省的省會,位于青海省的東北部,鄰近甘肅省,黃河北岸。
西甯在西漢時設西平亭,直到北宋徽宗崇甯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收複河湟,設西甯州治其地,取“西陲安甯”之意。不過西甯似乎還沒有一個正式的簡稱,西甯有時簡稱為“甯”,有時簡稱為“西”,有時也簡稱為“青”。“甯”是南京的著名簡稱,“青”則是西甯所隸屬的青海省的簡稱。
甯波位于浙江省的東北沿海,北隔杭州灣是上海,東北是舟山群島,更遙遠的東北方向則是韓國和日本。日本狂人豐臣秀吉就曾有個設想,滅掉明朝後,日本國主遷到今首都,他本人則住在甯波。甯波雖然帶個“甯”字,但甯波的簡稱卻不是“甯”,而是“甬”。鄞縣和奉化之間的山峰很多都像是古代的覆鐘,“甬”則是鐘的象形字,所以稱為甬山,江稱為甬江。
甯波從唐朝起稱為明州,但明朝建立後需要避國号的諱,朱元璋就取“海定則波甯”之義,取名為甯波,簡稱也約定俗成稱為“甬”。
這些城市都和和“甯”字有關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甯”字本身代表着和平安甯的美好涵義,才會被人們寄予希望,用“甯”來給地方命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