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經常碰見焦急的父母帶着孩子來找醫生:“您快幫我看看,我孩子的頸部有幾個小疙瘩,怕不怕啊?”今天,我們就來跟家長朋友簡單聊聊這些事。
其實啊,這種情況非常的常見!絕大數家長朋友口中說得“小疙瘩”,其實就是孩子的淺表淋巴結。淋巴結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分布全身,可分為淺表淋巴結和深部淋巴結,常成群分布,每一組群淋巴結收集相應區域的淋巴液回流。淺表淋巴結主要分布于耳前、耳後、乳突區、枕下、頸前、頸後、颌下颏下、鎖骨上窩、腋窩、腹股溝等處,正常淋巴結多在2~5mm,通常觸摸不到。
如果能夠觸摸到淺表淋巴結,通常說明已經腫大了。
那麼兒童淺表淋巴結腫大常見原因有哪些呢?
1、由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所緻的急、慢性炎症:如牙髓炎引起的颌下颏下淋巴結腫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引起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下肢軟組織炎症可引起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
2、惡性腫瘤:如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及其他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
3、淋巴結反應性增生。
4、組織細胞增生及代謝異常。
說到這裡,家長朋友肯定會關心如何快速判斷兒童淺表淋巴結的一般情況,接下來,我們就為大家講講。
首先,家長應學會簡單的“查體”。若無意中發現兒童身體上述淺表區的“坨坨”,需注意觸摸時應将指腹緊貼皮膚表面由淺入深觸摸“坨坨”,注意“坨坨”所在部位、數目、大小、質地軟硬程度、是否可以移動,觸摸時注意兒童表情,是否會躲閃、哭鬧等以判斷是否壓痛。大小可以用花生米、蠶豆、雞蛋等物品類比。
其次,家長還應觀察孩子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狀,比喻說鄰近皮膚是否有破損、紅腫等,是否有咳嗽、發熱、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是否進食過多的油炸、膨化食品,是否有口氣重、黃鼻涕、大便幹結等“上火”的表現,是否有乏力、納差、發熱、皮膚上出血點等等詳細的情況。
最後,我們簡單說說出現淋巴結重大并伴随一些症狀,該如何區分:
淋巴結腫大在兒童耳後、頸部、枕後非常常見。一般1至數個可滑動的無壓痛的蠶豆大小的淋巴結多位于耳後、乳突區、枕下及頸後區域,多無明顯實際意義,無需特殊治療。
有壓痛的淋巴結多為感染所緻的急性淋巴結腫大,感染控制後會縮小甚至消失。
如果腫大淋巴結伴有局部皮膚紅腫、有波動感,說明局部可能形成膿腫,此時可考慮手術切開引流。
若淋巴結固定、不移動,說明其與周圍組織有粘連,此時需進一步明确原因。如果淋巴結腫大越來越嚴重、數目越來越多、無壓痛感、摸上去較硬或活動度不好者應及時檢查排除淋巴瘤、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轉移。
總之,兒童淺表淋巴結腫大了先别慌,可先自行觸摸了解其一般情況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是否及時去醫院就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