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路上,發現美,分享快樂!
從魯迅公園出來,沿四川北路向南,老遠就能看到路的盡頭有個大牌坊,這裡就是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多倫路呈“L”型,原名窦樂安路,窦樂安是一位英國傳教士的名字,這塊地屬于公共租界,他看中此處寬松的環境,買地後就做起了招商引資的生意,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穿過牌坊,就進入了多倫路,地面上鋪設着青磚,汽車應該是不能通行的,但也有幾輛車在裡面走,可能是附近居民或商家的。街口有一間空着的舊洋樓,上面有“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沒有開放,估計隻是一間普通的民宅。
街口的公咖咖啡據說很有名。魯迅晚年的住所就位于多倫路一帶,估計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對面的虹口公園才會改名魯迅公園。魯迅肯定經常路過這家咖啡館,他戲稱它是革命咖啡館。咖啡和革命,就像兩根平行線,是永遠不會相交的,但在魯迅辛辣的文筆下,竟然奇異的組合在一起,這也隻有在租界文化籠罩的上海,才會發生。而魯迅當年之所以選擇在這裡生活,看重的也是它的相對安全。
除了魯迅,還有郭沫若、瞿秋白、茅盾、葉聖陶、夏衍、馮雪峰、沈尹默、丁玲等文學巨匠,都曾在這裡生活過,這也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曆史地位。街道兩旁的房屋基本都是老房子,但可能是因為商業化的原因,個人感覺相對于思南路和武康路來說,會少了很多舊上海的韻味。房子是老房子,有些門面在做着古玩生意,街上還立有幾尊文學家的塑像,但走在上面卻好像是走在仿古街上,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倒是位于東邊出口處的一家現代美術館引起了我的注意,展覽的主題叫“幾近天堂”,反應的是當年歐洲人對于亞太的錯誤認識,在那些早期的地域觀念中,亞太地區被視為可以同時提供富裕“閑暇”和廉價“勞作”,這種觀念至今仍滲透在西方的流行文化中。很多作品屬于行為藝術,不太适合國人的思維。
東路口牌坊旁有家店鋪叫“淳欣食品”,裡面賣的基本都是上海本地的土特産,無意中走了進去,發現裡面的顧客真多,似乎都在搶購着什麼,看了看無非就是些日常生活用品,沒搞懂是什麼情況。這家店的旁邊有家糕點鋪“芈慶鋪子”,門口好多大爺大媽在排隊,也不知是買啥好吃的,我也湊了個熱鬧,一邊排隊一邊了解情況,原來它家的點心做得好。
我忽然想起剛才在魯迅公園裡,成群打發時間的老人,難道是到了晚飯時間都跑過來采購?還有中午在虹口體育場旁邊的KFC吃飯,同樣看到好多銀發族。也許這裡是上海最接地氣的地方吧,難怪當年有那麼多的文學家,選擇在此處生活。
(極客行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