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國複姓的來源

我國複姓的來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12:15:57

我國複姓的來源(天下死姓來源)1

姓氏來源

死[死,讀音作sì(ㄙˋ),不可讀作sǐ(ㄙˇ)]

單一淵源:源于鮮卑族[1] ,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ҁ氏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ҁ(Ѿ)、自、獨、膊四個氏族部落,其部族以部落名稱為姓氏,後漢化分稱ҁ氏(Ѿ氏)、自氏、獨氏、膊氏,并世代沿傳至今。在古代,"ҁ(Ѿ)"字就是"死"的古體字,因此,ҁ氏(Ѿ氏)就是死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年~496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之後,ҁ氏(死氏)與大多數鮮卑民族一樣,皆逐漸融入漢族。

隋、唐以後,有ҁ氏(Ѿ氏、死氏[2] )族人嫌其姓氏用字不雅,遂改為諧音的思氏、肆氏、扭氏、亖氏等,但原本的Ѿ氏(Ѿ氏、死氏)仍世代相傳至今。其後,肆氏、扭氏、亖氏皆簡化為四氏,世代沿傳至今。

折疊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死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鮮卑族姓氏,隋、唐時期即已經漢化,族人皆融入漢族,但人口數量非常稀少。在中國科學院的調查結果中,死氏在"難氏(讀去聲)"、"山(yà,也念shān,同為姓氏)氏"等三小姓中名列在倒數第二位,人口總數在千人左右,僅在今河南省的洛陽市、開封市,以及甯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等地區有零星分布。不過,死氏人口稀少。

折疊編輯本段郡望堂号

折疊郡望

平城郡: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漢朝的平城縣之基礎擴建而成,從公元四世紀初起,鮮卑族拓跋部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代北地區建立了代國。東晉太元元年(丙子,公元376年),代國被前秦國所滅。東晉太元十一年(丙戌,公元386年),故代國君主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再次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号為"魏",史稱北魏、後魏、或元魏。東晉隆安二年(北魏天興元年,戊戌,公元398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并于次年稱帝,即為北魏道武帝,随後于農曆7月定都于平城。至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北魏王朝立都于平城長達九十七年之久,前後經曆了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魏獻文帝、北魏孝文帝共六位皇帝,使平城在近一個世紀間成為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當時就已是一座擁有百萬人口的北方重鎮。

代北郡:即古代代北地區,泛指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唐朝以後代州以北的廣大地區,即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以西、山西省外長城以南、忻州市原平縣、定襄縣、代縣、五台山市東北一帶,包括河套地區東南部。

洛陽府: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于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裡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曆史上多稱洛陽為"九朝古都"。

折疊堂号

平城堂:以望立堂,亦稱大同堂。

代北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