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成語故事帶我們穿越到戰國感受一場同樣因利引發的戰争。主人公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曾在惠文王和孝成王期間任宰相一職,以賢能善養士而聞名,門下食客多達數千人;與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為戰國四公子。關于他的描述詳見于《史記》的《平原君虞卿列傳》;在《趙世家》、《魏公子列傳》、《範睢蔡澤列傳》、《廉頗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等文中亦可散見其事迹。
平原君素有惜士之名,傳記開始如許描述:“門客中有一跛行者,某日被平原君寵妾高樓望見取笑之,跛行者求見平原君言恥并請殺美人。平原君應卻不為,門客漸散;知門客離去緣由乃因己重美輕士,終弑美人踐諾,離散門客始回。”然人終有犯錯的時候,“利令智昏”講述的就是平原君貪小釀禍的故事。
司馬遷對此點評道:“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馀萬衆,邯鄲幾亡。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
1.公元前262年,秦兵攻占了韓國野王地方;韓國救援上黨郡的通路隔絕了。上黨郡守馮亭,眼見保守不住,便召集部下商議對策。
2.他說:“與其降秦,不如将上黨郡獻給趙國。趙若受地,秦必遷怒于趙,發兵攻它,此時趙必親韓,要求聯合起來抵抗秦兵,這樣對韓國是大有好處的。”大家都贊成這個主張,當即決定派使者帶着書信和地圖到趙國去。
3.趙孝成王看了書信和地圖,知道上黨郡有十七座城池,高興極了,就召平陽君趙豹來商議。趙豹卻不以為然。他說:“秦軍占了野王,上黨郡成了秦國的掌中之物,今為趙有,秦國能甘心嗎?”
4.趙豹進一步分析道:“馮亭不降秦而歸趙的目的,是為了嫁禍于趙,使秦移兵攻趙,以減輕韓國的壓力。大王怎可不察,隻顧眼前之利呢?”
5.趙豹退出,趙王又召平原君趙勝來商量。趙勝餓主張與趙豹相反,他說:“用百萬兵将,進攻别國,戰鬥一年未必能取得一城;今不費一兵一卒而得到十七城,這是莫大之利,千萬不可錯過這個好機會!”
6.平原君的話,正說到了趙王的心坎上。趙王滿臉堆笑,吩咐平原君快去上黨接受獻地。同時傳命封賞馮亭及十七城的官吏,安慰那裡的百姓,說趙兵随後就到,叫他們放心好了。
7.這消息傳到秦國,秦昭王見趙國湊了現成,自然十分惱怒,便派大将白起率兵進攻趙國。長平一戰,白起俘虜了趙軍四十萬,全部活埋。趙國的軍事力量收到了嚴重的打擊。
8.秦軍乘勝前進,把趙國的首都邯鄲圍困起來,眼看着有城破國亡的危險。這時趙王深悔不聽趙豹之言引來今日之禍,隻好派平原君趙勝到楚國求救。
9.正當邯鄲萬分危急的時候,魏國的信陵君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看在平原君份上,率軍趕到邯鄲合兵擊退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可是,趙國連前帶後,總共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部隊,弄得元氣大傷。
10.後來,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把這段史實寫進他所著的《史記》,評論平原君“利令智昏”,意思是說,平原君不該貪圖眼前利益,不考慮後果,導緻秦兵來攻的巨大災難。(完)
來自中國連環畫庫 僅供欣賞 感謝收藏、整理者為中國連環畫傳承奉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