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箜篌引》
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初識箜篌(kōng hóu)于《李憑箜篌引》。
箜篌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它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曾盛行于中原地區。
箜篌是一種什麼樣的樂器?1996年,新疆考古人員在且末縣紮滾魯克古墓群出土了一件箜篌,這件被稱為世界最古老的撥弦樂器。
有它着胡楊木制成的身體、堅硬的頸、橢圓的音箱、細長的弦杆、圓圓的孔洞,若續上一根弦,它那柔美清澈的聲音,似乎一觸即發。
且末縣紮滾魯克古墓群出土的箜篌。記者張迎春供圖
這件箜篌,是我國境内迄今為止時代最早的箜篌,屬于豎箜篌。
據專家們考證,這件箜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它将我國箜篌的曆史,向前推進了至少500年,填補了我國音樂發展史的一個空白。
據了解,箜篌是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之一,它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最早出現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後來,箜篌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
據中國《隋書·音樂志》記載,箜篌“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
西漢時期張骞出使西域,将中亞地區盛行的箜篌帶到了中原地區。
箜篌的流行于盛唐達到巅峰在中國盛唐(618 -907)時期,随着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
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着兩架唐代箜篌殘品。
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緻慢慢消失了,人們隻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古代箜篌可粗分為豎箜篌和卧箜篌。
豎箜篌
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是伴随着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最古老的弦鳴樂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曆史。
最早是對胡箜篌的别稱。
東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一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
如今,古代的箜篌實物雖已不存,但漢魏壁畫上多見到彈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彈奏的就是豎箜篌,它們完全與亞述浮雕上所見的豎琴相同。
卧箜篌
卧箜篌與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國的傳統樂器,盛行于漢至隋唐,宋代後失傳。
但卧箜篌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曆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
在日本卧箜篌因由當時的百濟國(高麗、百濟都為朝鮮古稱)傳入,稱為百濟琴。
現代箜篌
為了使這消失多年的樂器重現舞台,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制作師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他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制了幾種類型的箜篌,但是由于這些箜篌存在着許多不足,所以沒有推廣和流傳開來。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種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來。
它的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于音樂實踐。
我國著名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對這種普及型箜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種創新給箜篌的普及和攜帶方便以最大的啟示。這對中國箜篌事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文/席如之書 【原創首發】
圖片參考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