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欣賞幾首宋朝人的庭宇類五律。方回《瀛奎律髓》卷4所說的庭宇類,其實反映的是風土人情。
其中,有詩人自己親臨眼中所見,也有一些是通過想象,例如送人詩中對于目的地的描寫,也有寄給遠方友人對于當地的想象。
一、梅堯臣《魯山山行》适與野情惬,千山高複低。
好峰随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方回《瀛奎律髓》中評價說:
王介甫最工唐體,苦于對偶太精而不脫灑。聖俞此詩尾句自然,‘熊’、‘鹿’一聯,人皆稱其工,然前聯尤幽而有味。
首聯說詩人在群山穿行很惬意,後三聯則具體反映詩人為何感到惬意。 方回說颔聯有味,不過對于現代人來說,頸聯寫得更令人驚奇。魯山在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看來當年的生态環境很好,還能生存着野熊、山鹿。
霜落,表示秋天來臨,因此葉落林空,可以看到熊爬樹,鹿飲溪。同時也能反映出颔聯的山中之幽靜。
尾聯不直接說有人家,而是以”雲外一聲雞“來表現,此處無人勝有人,比”隔水問樵夫“、“白雲生處有人家”更有餘味。
二、黃庭堅《送舅氏野夫萃之宣州》
黃庭堅的舅父李莘知宣州(安徽宣城市),黃庭堅作了兩首詩相贈,這是第一首:
籍甚宣城郡,風流數貢毛。
霜林-收-鴨腳,春網-薦-琴高。
共理-須-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雞手,聊試發硎刀。
方回評價說:
"三四言土俗,未見其奇。卻是五六有斡旋,尾句稍健。彼學晚唐者,有前聯工夫,無後四句力量。"
方回說,很多人學習晚唐作詩,颔聯寫景如此都能做到,但是頸聯的議論就不是普通人可以達到了。
颔聯描繪景物細緻,對仗極其工整。不過黃庭堅喜歡用鴨腳(銀杏葉)、琴高(鯉魚)這種代字,卻令人生厭。宋朝的大詩人陸遊也在《老學庵筆記》中說過:
“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驿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晖,至慶曆後惡其陳腐,諸作者始一洗之。
錢鐘書的《談藝錄》專門有一章說道“代字”:
慶曆、元祐以來,頻見‘雲間趙盾’、‘淵底武侯’、‘青州從事’、‘白水真人’、‘醋浸曹公’、‘湯燖右軍’、‘平頭’、‘長耳’、‘黃嬭’、‘青奴’、‘蒼保’、‘素娥’、‘鵝黃’、‘鴨綠’、‘此君’、‘阿堵’....
前兩聯寫宣州的特産,不過鴨腳(銀杏葉)、琴高(鯉魚)到處都有,不過貢毛是當地的獨特貢品:紫毫筆 。
三、陳師道《寄潭州張芸叟二首》
張舜民,字芸叟,他是陳師道的姐夫,元祐年間曾經知潭州。陳師道作詩勉勵這個姐夫,安心在長沙(潭州)作知州:
湖嶺一都會,西南更上遊。
秋盤堆鴨腳,春味薦貓頭。
宣室來何暮,蒸池得借留。
孰知為郡樂,莫作越鄉憂。
方回說頸聯有深意:
五六謂宣室興來暮之想,蒸池之地其得久留之乎?得借留謂不能得留也。用賈誼長沙事而傍入來暮、借留二事,句法矯健,非晚唐能嚅哜(rú jì)也。
宣室,用漢文帝召回賈誼的典故,李商隐詩雲:“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蒸池,指蒸水,是湘江的支流。
來何暮,來得晚的意思。表示張舜民和賈誼一樣,暫時在長沙為官,雖然還沒有機會回到京城重用。但是要享受這種作地方官的快樂,不要作思鄉之憂(越鄉憂)
另外,來何暮,有典故,是百姓歌頌東漢廉範的歌詞。後人以“來暮”為稱頌地方官德政之辭。
借留,也有典故,意思是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深得民心的地方官吏。表示這個地方官将要提升離開了。
這首詩的颔聯,陳師道也和黃庭堅一樣,喜歡用代字:
後山學山谷為詩者也,貓頭、鴨腳工矣。
陳師道、黃庭堅都是蘇門弟子,也是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中的兩位。秋盤堆鴨腳,春味薦貓頭。真是工整到家了。鴨腳是銀杏樹葉,貓頭是指竹筍。
結束語
三首宋詩寫風土人情,第一首身行,第二首送人,第三首寄人。
從描寫當地風物來說,第一首梅堯臣寫得最好,親身感受的真實,自然比比憑空想象泛泛而談要細緻形象得多。
從立意來說,陳師道和黃庭堅,都是勉勵對方安心做官、造福一方,似乎格調更高一些。
欣賞詩歌,經常遇到有人說,某某人作品立意不高。立意高與詩境高妙并不矛盾,但是立意高簡單,詩境高妙難。
以上三首詩,您喜歡哪一首呢?
結束時,老街依照慣例作詩作詩一首為今天作業。《登桂林逍遙樓》:
憑臨甲天下,風物悅人心。
碧玉千山立,層林八桂森。
橫江栖巨象,隔岸望飛禽。
燈火笙歌裡,逍遙無古今。
@老街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