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窦主簿?“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變法失敗後,在獄中寫下這樣一首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窦主簿?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變法失敗後,在獄中寫下這樣一首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詩中所言“張儉”是東漢名士,《後漢書》記載張儉是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父親張成曾任江夏太守,延熹八年(165年),山陽太守翟超奏請張儉擔任東部督郵。
督郵之職,始于漢代,為郡太守的重要佐吏,除督送郵書外,還代表郡太守督察所屬各縣,糾舉違法,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等事。督郵的級别不高,是秩六百石的地方官吏,但張儉不畏強權,勇于言事。
當時在朝中擔任中常侍的是侯覽。東漢的中常侍一般由宦者擔任,初俸千石,後增至比二千石,侍奉皇帝左右,傳達诏令、掌理文書,受皇帝差遣辦事,權力非常大。侯覽這人奸佞狡猾,憑借權勢貪贓枉法。《後漢書》記載,侯覽“奪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頃,起立第宅十有六區,皆有高樓池苑,堂閣相望,飾以绮畫丹漆之屬,制度重深,僭類宮省。”張儉舉奏侯覽上述“貪侈奢縱”的問題,還指出侯覽的其他罪行,請朝廷誅之。
張儉敢寫下這份奏章,已是不顧自己的性命安危了。然而,這份奏章卻到了侯覽的手上,被侯覽截留。與此同時,張儉有個叫朱并的同鄉,因為品行不端而被張儉所厭,朱并想報複張儉,便與侯覽攀上了關系,秉承其意,上書告發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為朋黨,企圖危害社稷,而張儉就是“罪魁禍首”。朝廷下诏逮捕張儉等人,張儉亡命遁走,“望門投止”,見到一戶人家就請求其收留。
張儉的亡命曆程,堪與春秋時期趙氏孤兒的故事相比。大家為一個義字挺身而出,那時張儉的正直已名聞天下,大家“莫不重其名行”,皆“破家相容”。後來,張儉為東萊郡的李笃收留,外黃縣令毛欽領兵來抓,李笃引毛欽就席,說道:“張儉負罪亡命,我豈得藏之!假如他真的在我這裡,此人是當世名士,你難道非捉拿他不可?”毛欽起身說:“蘧伯玉(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孔子的朋友)把獨自一人做君子認為是恥辱,你怎麼能自己把仁義都占了。”李笃說:“我雖追求仁義,但今天你也占了一半。”毛欽歎息而去,張儉逃過一劫,李笃遂送張儉出塞。
待此事完全平息後,張儉回到家鄉,朝廷屢次征召他為官,張儉均未同意。漢獻帝時,張儉家鄉發生了一場饑荒,他傾盡家産施救,使數百人得以存活。在建安初期,張儉曾一度出仕,但很快又“阖門懸車,不豫政事”,建安三年(198年),張儉逝世,終年八十四歲。
《後漢書》作者在張儉傳記後的“論曰”中寫道,“然儉以區區一掌,而欲獨堙江河,終嬰疾甚之亂,多見其不知量也”,認為張儉欲以個人之力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不自量力的。我們卻不這麼看。正是有着像張儉這樣的威武不屈的志士,才使正氣常駐人間,才使心系家國、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張儉不斷出現在後世中國人的詩歌中,可見對他的推崇。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席楊匏安同志在被國民黨反動派抓捕後,于獄中留下《示獄友》之絕命詩,他的詩中也提到了張儉,他告誡獄友在敵人威逼利誘之下莫生變節之心,定要效仿張儉正直不屈、嫉惡如仇的品行。詩雲:
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
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
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
從茲分手别,對視莫潸然。(楊俊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