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對鄉村旅遊的促進作用?人民日報記者 蘇 濱 李茂穎 王錦濤,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鄉村振興對鄉村旅遊的促進作用?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人民日報記者 蘇 濱 李茂穎 王錦濤
核心閱讀
近年來,鄉村旅遊逐漸成為消費熱點,有力帶動了各地村民緻富增收。一方面,鄉村遊客量和旅遊收入快速增長,山清水秀、生态優美的鄉村吸引力逐漸增強;另一方面,依托豐富的鄉村文化資源,各類鄉村旅遊品牌不斷湧現,一幅幅火熱生動的鄉村旅遊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用好綠色資源,帶動緻富增收
春日午後,在貴州遵義永安鎮田壩村,遠處松林茶園星羅棋布,翠綠嫩芽抽立葉尖,遊客身背簍筐體驗采茶。
孫德禮是當地茶産業帶頭人,自小長在田壩村,雖然70歲了,身體仍然硬朗。無論多忙,他每天都要泡上一壺茶,看嫩芽徐徐舒展,如水中芭蕾,上下翻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對于人才與鄉村旅遊的關系,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李天翼認為:“鄉村人才是鄉村文化載體,民間技藝、習俗活動、飲食文化等傳承人,傳遞着鄉愁與文化底蘊;鄉村人才是引領鄉村前進的重要力量,一批批懂市場、善經營的人才,不斷發揮着示範作用。”
孫德禮種茶,在當地廣為人知。曾經的田壩缺水幹旱,孫德禮就承包荒山,植樹造林,一步步成為林業大戶。擔任鄉長後,他帶領大家,想辦法盤活當地自然資源。
孫德禮挖了山土,帶到貴陽去做化驗,結果顯示土壤呈酸性,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适宜種茶,但推廣起來,難度不小。“飯都吃不飽,還種茶?”一些村民不理解,孫德禮就挨個走訪,耐心做工作,“鄉親們不富裕,還不是缺錢?錢從哪來?隻能在土地上做文章。”
說幹就幹,孫德禮辭去鄉長,将承包的荒山種上茶,一心撲在種茶上。待到采摘後,他帶着茶葉再赴貴陽,一檢測,果然富含鋅、硒,這便是鳳岡鋅硒茶。
“大夥兒隻管種,銷售我來托底。”貨不翻山不賺錢,孫德禮決意拉到省外賣,結果價格翻幾番。孫德禮順勢成立了公司,以“公司 合作社 社員”模式,将種茶發展成産業,惠及更多老百姓。如今,整個田壩有近3萬畝茶園,茶葉加工場已達74家。
同樣情景,在雲南曲靖師宗縣五龍鄉也在上演。路稠、闆江、臘門、江龍、牛尾……五河交彙之地,便是五龍鄉。層層疊水的瀑布,明亮翠綠的湖泊,百果争香的園林……依山傍水的五龍,如今風光無限。
近年來,五龍鄉大力發展刺繡産業,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扶貧示範鄉。“大家在一起,同祝樣樣好……”伴着踩踏織布機和縫紉機的嗡嗡聲,一曲民歌小調飛揚在鄉裡的刺繡工作室,五龍鄉水寨村村民餘晶鳳,正帶領大家飛針走線。一幅幅刺繡在五彩絲線、絨線、金線的相互交織下,成為特色旅遊産品。
50多歲的餘晶鳳是當地刺繡産業帶頭人。“鄉裡,大夥都擅長刺繡,衣服都是自己做。”餘晶鳳指着身上的繡片說,“服飾以綠藍為底,代表的便是五龍的山山水水”。
餘晶鳳告訴記者,工作室如今有繡娘90多名,有些是固定上班的專業工,也有務農閑暇時計件工作的村民。
助推地方經濟,傳承曆史文化
“遊客大老遠過來,為的就是看不一樣的文化,産品隻有做出文化味,才能吸引更多人來。”餘晶鳳思路清晰。
鄉村旅遊火了,繡品更受青睐。“有了互聯網和快遞後,産品更好賣。”餘晶鳳說,服飾、織錦、流蘇小包、桌布……訂單和産品不斷增多。如今,工作室每年銷售刺繡服飾多達上萬件。
在工作室,餘晶鳳還分隔出作業區、産品展示區和體驗區,“要增加更多刺繡文化體驗活動,讓遊客感受到更多樂趣。”餘晶鳳說。
遠隔千裡的甘肅天水麥積區,因為融入了文化元素,旅遊生意也越做越火。
走進一間陶瓷作坊,女工的刻刀劃過陶胎,沙沙作響。“她們在給陶胎‘美容’呢!”天水漢唐麥積山藝術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天平說,陶胎出模,略有瑕疵,或是合縫不平,或是紋飾不顯,得經過一番打磨才能入爐燒制。
有着1600多年曆史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項目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依托麥積山石窟旅遊資源,當地鄉村遊得到快速發展,陶瓷制品成了特色旅遊産品。
李天翼認為,中西部地區曾是我國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區域,但因鄉村類型多、自然風光獨特、地域文化豐富,鄉村旅遊在助推地方經濟、傳承曆史文化等方面有大作用。
生長于斯的方天平本行是土木工程,轉型做文化産業,對他來說着實不易,光陶土就試了一年多。“不知道燒陶的土還分酸堿。”他四處找土不斷調配,偏酸性了粘模具,偏堿性了一燒就裂。“還有做模具,要精雕細琢,一點都不能着急。”方天平說。
第一批産品出爐,已是4年後。當窯爐開啟、陶胎器身挺拔,方天平樂得合不攏嘴。可高興沒兩天,又愁上眉頭:賣給誰?方天平說,看的人都說好,就是沒人買。“不能砸手裡呀!”方天平雇一輛大卡車,進京展覽。“驚豔全場,一售而空。做好文化宣傳,不愁沒有銷路。”方天平說。
延伸産業鍊條,加快轉型升級
如今,凡有展覽,方天平就參加。方天平說:“多跑多看,對旅遊文創才有新認識。”
方天平的陶器觀衆喜歡,百看不厭,想買卻嫌大。方天平轉念一想,得做出适合普通遊客購買的産品。方天平決定再轉型,找專家請師傅,着手制作微縮版産品。
公司随即開發了高30厘米左右的産品,大受歡迎,銷量走高,用工也增加了。“工人大都是附近村民。”方天平說,最多時用工50多人。
孫德禮也考慮轉型。“賣茶也要賣風景,搞茶旅一體!”伴随茶葉規模擴大,當地逐漸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特色景區。
随後幾年,孫德禮建起了民宿,還帶動許多老百姓也開起了民宿、農家樂。據統計,田壩村今年一季度共接待遊客10.1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123萬元。
因為愛茶,孫德禮的兒子孫亮民也學成返鄉,子承父業做茶産業。“得一代一代幹下去。”孫亮民接連創新,先後推出采茶、制茶、識茶、學茶等闆塊,新增研學内容,讓茶旅一體化更立體。
從過去的窮鄉僻壤到現在旅遊特色小鎮,家鄉變化讓餘晶鳳贊不絕口。“疊水瀑布、五洛湖、百果園、刺繡、糯米飯……讓客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這就是我們的目标。”
專業人士分析,鄉村旅遊鍊條長,涵蓋吃住行遊購娛等産業要素,吸納就業人數多,進入門檻低,收入可觀;同時,也是污染較少的行業,有助于山水林田湖的保護。“另外,鄉村文化蘊含社會治理要素,尤其體現在鄉風文明構建等方面,用好這些智慧,就能助力鄉村振興。”李天翼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