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天津茱莉亞學院擁有一支國際化的教師團隊,他們不僅很會教書,還很擅長演奏。
2019年10月,這支教師團隊以天津茱莉亞室内樂團的方式“組團出道”,常常走出象牙塔,走到觀衆中間去表演。
天津茱莉亞室内樂團
3月20日15:00,在天津茱莉亞音樂廳,天津茱莉亞室内樂團将演出舒伯特專場。其中,天津茱莉亞常駐教師四重奏——上海四重奏,将獻演舒伯特《C小調第十二号弦樂四重奏“四重奏樂章”》,教師們還将聯袂帶來舒伯特《F大調八重奏》。
去不了現場也不用遺憾,可以看直播!屆時,觀衆可通過澎湃新聞、央廣網,以及天津茱莉亞學院的視頻号、微博、bilibili官方賬号,共享一場美妙的“音樂下午茶”。
上海四重奏
舒伯特被稱為“歌曲之王”,他既是古典音樂傳統的繼承者,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短暫的31年人生旅途中,他給後世留下了豐厚的音樂遺産。
在創作陷入僵局之後,不少作品被舒伯特棄于半途,僅寫完第一樂章的《C小調第十二号弦樂四重奏》是其中一部。但在舒伯特青年時期譜寫的大量弦樂四重奏以及晚期的三首代表作之中,這部作品仍舊有着獨特的地位,極富創新和試驗精神。
受人之托,舒伯特為當時大熱的貝多芬《七重奏,為單簧管、巴松管、圓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所作》譜寫了一曲姊妹篇《F大調八重奏》。這部作品長約一小時,是舒伯特衆多室内樂作品中體量最大的一首。它的幾個趣味之處與貝多芬早期室内樂作品有相似之處,但就其深度和複雜性來說,舒伯特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
天津茱莉亞室内樂團音樂會
時間:03/20 15:00
曲目:
弗朗茨·舒伯特 《C小調第十二号弦樂四重奏“四重奏樂章”》,D703
上海四重奏(天津茱莉亞學院常駐教師四重奏)
李偉綱,小提琴
于翔,小提琴
李宏剛,中提琴
尼古拉斯·薩瓦拉斯,大提琴
弗朗茨·舒伯特 《F大調八重奏》,D.803
周相宇,單簧管
小山昭雄,巴松管
韓小光,圓号
張達尋,低音提琴
曲目介紹:
弗朗茨·舒伯特《C小調第十二号弦樂四重奏“四重奏樂章”》,D703
舒伯特著名的《未完成交響曲》并非是他創作生涯中唯一的未完成作品;在創作陷入僵局之後,不少作品都被他自己棄于半途。
這些未完成的作品包括幾首鋼琴奏鳴曲,一首清唱劇《乞丐》,以及一首僅寫完第一樂章的C小調弦樂四重奏,也就是樂界熟知的《四重奏樂章》(Quartett-Satz)。在舒伯特青年時期譜寫的大量弦樂四重奏以及晚期的三首代表作之中,《四重奏樂章》仍舊有着它獨特的地位。
舒伯特對這一樂章形式的處理可謂自成一格。雖說舒伯特的作品本就以敢于創新而聞名,但就這一樂章來說,其在音調和結構上的試驗更為大膽,是該作品迄今為止最為顯著的特征。但在舒伯特的改造下,這一作品中“奏鳴曲式”第一樂章的傳統面貌已全然不見。
該樂章的第一主題(或者說是引子?)篇幅簡短,以低沉的鄰音為主。緊接着的第二主題是典型的抒情曲調,以下中音降A大調為基調。在一段激昂憤慨的過渡段之後,呈示部結束,第三主調G大調出現,随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全新的主題,它以一種極具趣味和蒙蔽性的方式對開篇鄰音的模态進行了變換,其中降A大調的次要調區不斷地以那不勒斯式和弦的形式出現。
在這種不穩定的轉調中,發展部赫然登場。從這裡作為分界點,此前的樂段都屬于舒伯特“三調呈示部”奏鳴曲式的典型風格。 然而,接下來的再現部卻一反其道,在多個方面偏離了傳統格式。它并沒有對第一主題進行重現,而是直接從下主音(降B大調)的抒情第二主題開始,曲到中篇,又被“糾正”為第五關聯的降E大調。這使得它的主題和調性都出現了偏差,整個再現部因此存疑。但從這裡開始,再現部選擇回歸原本,最終回歸至主音C大調。
在樂章的結尾處,舒伯特精心準備的最後一個驚喜終于亮相,缺失的第一主題帶着反複或反向再現的雙重任務重返舞台,它在主音小調的回歸中宣告了樂章的結束,并與開篇看似猶豫不決但激動不安的低語呼應,完成了整體對稱性結構的塑造。
弗朗茨·舒伯特《F大調八重奏》,D.803
舒伯特受人之托,為當時大熱的貝多芬創作的《七重奏,為單簧管、巴松管、圓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所作》譜寫了一曲姊妹篇《F大調八重奏》,它是舒伯特衆多室内樂作品中體量最大的一首。
舒伯特在這部作品的合奏中額外增加了一把小提琴。雖說它體現出來的幾個趣味之處與貝多芬早期室内樂作品有相似之處,但就其深度和複雜性來說,舒伯特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
和貝多芬的七重奏一樣,舒伯特的八重奏也對傳統的四樂章結構進行了擴展,以變奏曲的形式增加了一個額外的慢闆樂章,以及一個融合了小步舞曲和諧谑曲的樂章,從而形成了一個相當大的體量,通曲長達約一個小時。
此曲第一樂章在一個寬廣、緩慢的引子中開始,整體以附點節奏為主,它在随後的快闆中貫穿了所有重要的主題動機,這是舒伯特另一種“三調”奏鳴曲結構。樂章的呈示部從主音轉到關系小調(d小調),然後再轉到屬調(C大調)。
第二樂章是緩慢靜谧的柔闆,雖然缺少正式的發展部,但它深入挖掘了轉調的複雜性,尤其是降下中音中的朦胧意境,正是舒伯特和弦審美中最核心的敏銳之處。樂章在單簧管精緻優美的旋律展開,然後由第一小提琴承接了主題的再現。在處理諧谑曲時,舒伯特采用了貝多芬式手法,對不間斷的單一節奏動機進行了有力的加工。中央的三重奏提供了一個短暫的喘息機會,輕柔的低音貫穿始終。
第四樂章( 也是第二個慢闆樂章)是一套C大調變奏曲,結構錯綜複雜,靈感來自舒伯特那些被遺忘的歌曲,他選擇了其中一段迷人的旋律進行改編。在全篇所有樂章中,第四樂章最注重探索樂團中的不同樂器組合的多種可能性。第二段變奏将管樂與弦樂相結合,創造出一種近乎勃拉姆斯式的豐富質感。正如他著名的降B大調鋼琴即興曲那樣,在古典變奏曲中經常出現的像平行小調的簡單轉調已滿足不了舒伯特。為了尋求更豐富的調性變化,他在回到主音大調之前,在降下中音(降A大調)中插入了一個額外的變奏。
第五樂章是一首小步舞曲,柔和優雅的三拍節奏感使它與前面的諧谑曲截然不同(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這兩個樂章的節奏分界經常模糊不清)。曲調優美的中央三重奏讓人想起舒伯特為大衆欣賞而創作的許多“德國舞曲”;從整體上來看,該樂章是整個八重奏中最為輕松的部分。這部八重奏的終章,也是舒伯特對貝多芬的最後一次緻敬。它模仿貝多芬七重奏終章,以極其嚴肅的引子開場,莊重肅穆的基調掩蓋了随後樂章主體部分的輕松特性。這一樂章的主體情緒高昂,與第一樂章一樣,由兩個主要主題構成,且這兩個主題都在一個共同的節奏動機中被有機地統一起來。其中小調式引子的回歸可謂出乎意料,給整個樂章帶來了短暫的不确定性,但片刻之後,一個充滿活力的尾聲出現,不确定性被一掃而空,作品在慶祝的氛圍中結束。
責任編輯:梁佳 圖片編輯:沈轲
校對:劉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