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很喜歡所以我想表達,其次有個角度我覺得好像目前沒有被談到,或許我可以來說說,雖然不一定普世,但價值無對錯。
動畫中的人物塑造及性格特征--奇趣美
《天書奇譚》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圍繞天書展開的,大緻内容可以分為:盜天書--刻天書--送天書--失天書--毀天書。再細分的話,可以把前兩個步驟作為影片的“小收煞”即上半場的結尾,小收煞的任務是交代背景、突出矛盾,借袁公的失職行為來引出人間的故事,從而帶出了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蛋生。
顧名思義,蛋生就是從蛋裡面生出來。古今中外,英雄的誕生總是帶着浪漫和神秘色彩,這部動畫片的小英雄蛋生也不例外,這也符合了錢導所說的“奇”,奇山奇水出仙人,奇蛋(誕)出英雄。
在塑造人物中,《天書奇譚》主要參考了京劇的生旦淨醜,借助了傳統民間工藝來塑造整個故事人物的“美”。
如偷吃丹藥的三隻狐狸,盡管是同個物種,但作者通過不同的臉譜來突出狐狸們的個人特色,老态的黑狐精造型靠近彩旦(醜婆子),在京劇臉譜多為陰險狡詐的反派人物,影片在塑造這個角色的“惡”的同時依舊保留了她生活經驗豐富即“智”的一部分,從而豐富了紙片人的内涵。
而粉狐狸則靠近花旦,瓜子臉櫻桃嘴鳳眼,臉上有兩個對稱的大腮紅直至眉眼,走路又帶着讓人不反感的媚和美;藍狐狸阿拐則是京劇中的小生,白面粉腮的青少年,在他身上更多的是“趣”,如失去一條腿的他假扮府尹大人走路是蹦跶蹦跶地跳,逃跑的時候又傾倒半身地晃動,在動畫中,這樣的角色無第二人。這也是他雖然非主角,但卻牢牢被記住的重要原因之一。
縣太爺則是鬃鼠, 長臉尖嘴,最具特色的還是鼻子旁的兩條胡須,如一聽到父親重病時,那兩條細長的黑須就跟着主人公的情緒一上一下,頗為搞笑。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次主角即小皇帝。比起其他角色,他身上有說不出的失衡感與詭異。一個當然是因為他奇奇怪怪的說話方式,另一個則是他格外貼近“偶”,也可以說“傀儡”——怪異的臉譜、矮小的身形、僵化的走姿。據考察,中國的偶文化起源于殷商時期的巫文化,本身就有玩偶工具的意思,這樣一想,小皇帝身上的“奇”也就不難理解了;再者就是“趣”,趣則是粉狐狸放下小皇帝的時候被親了一口,按照以往,我隻會覺得冒犯,但不得不承認這下增加了滑稽感的同時削弱了小皇帝的工具性。
整部動畫可以說借助戲曲的臉譜把人物性格展現得活靈活現,同時又融合入了中國式的幽默。如小皇帝在見到老狐狸的時候直率道“媽呀,吓死我了,你怎麼長得那麼難看”,然後老狐狸不惱也不怒,而是順其道,“這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再比如說聚寶盆那一幕,縣太爺哭着要爹爹,蛋生就給他變了七個爸爸,當下就有人調侃“父多為爹”,上父下多為爹,若是換了種語言,這種巧妙的幽默就沒了,所以它獨特。
别具特色的中國神話體系
很多人都認為袁公是中國版的普羅米修斯,其實我個人更傾向于他有蘇格拉底的影子,學者的氣質。為什麼呢?
《天書奇譚》最開始的機緣是因為BBC想拍中國的故事,于是就寫好了劇本送過來美影廠,當時錢導覺得劇本不行,世界觀太宏大,人物過于冗雜,劇情又不夠簡練有亮點,在這前提下,又花了兩個月的時長對劇本進行了整改。值得一提的是,原劇本從盤古開天寫起,這恰恰說明BBC的初衷确實是想講中國的神話,但因為不了解,隻能把有民族特色的神話故事一并扔進來,難怪中國人自己看了要皺眉。
之所以提這個細節,是因為我個人認為在沒有料到BBC會爽約的情況下,美影廠會為“作品的跨語境”而多做考慮,也就是《天書奇譚》不應該單單是中國的神話,直白點說它的門檻應該是偏向世界的,哪什麼東西是世界的,是大家會讨論且能參與讨論的,這部動畫給出了答案--知識/智慧。
上古神話是早期人類對自然對世界的設想與構思,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雖然每個民族都在探讨文明(智慧)的起源,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态度。
熟悉古希臘神話的小夥伴就會發現袁公和普羅米修斯是不同職位的人,普羅米修斯是第三代提坦神族--宙斯的堂兄弟,他本身就站在了“先知者”的位置上,然而袁公“卑職官小”,隻是看守天書的圖書管理員罷了,而且從周圍神對袁公的态度以及天帝對袁公第一次盜刻天書的懲罰來看,如果天書真的如此重要,那麼為何天帝要把它交于不重要的神看管?又為何隻是輕罰袁公?
可想而知,至少這部動畫裡面的神話觀是天帝要懲罰不盡責不聽話的神,而不是懲罰偷天書的袁公,這兩者的區别在于--懲罰失責的神,失責為重;懲罰神偷天書,天書重要。
這個對比其實也可以大概看出中西對“知識”态度的截然不同。
這裡又不得不提到宗教神話,耶和華之所以察覺到亞當夏娃的異樣,是因為平日不穿衣服的他們不躲,今日不穿的他們不好意思見神,這恰恰說明西方的“智慧”與“知羞恥”是挂鈎的。換句話說,聖經神話裡的智慧是帶罪的,智而知萬罪,但中國神話沒有這層意思。
其次,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就是知識是從哪裡來的,智慧又生何處?基于國内沒有提出一個概括性的定義,我們暫且用自然哲學來理解知識源于何處。
知識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經驗。
普羅米修斯偷火是因為人類不能沒有火,但他不是造火給人類,他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拿回去,這裡換成天書,也有相同的韻味。袁公并不是授予人類知識,而是把被天帝壟斷的“智慧”散發給人類。
就說明袁公自身不創造知識的,所以結尾袁公被帶走語重心長地告訴蛋生,就看你了,其實是加重了【人】的悲壯感,強化了蛋生這種傳播者的使命感,在這個程度我們來理解布道者是不是就容易些許。
比起這個,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就是“袁公不是創造知識的神”,蛋生更不是,所以他們對知識是不具有壟斷權的,而狐妖盜竊的行為是違反了知識的全民性,再者也說明知識人人皆可學,不分善惡,好壞區别在心性。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先進的想法,就好比路德派的神學觀,任何人都有權解釋聖經。
它進步是因為它不僅破除了知識的壟斷性,還容許了知識的犯錯。因為知識由人傳播,由人所想,由人所用,若不恰當,則是理解有誤,隻要随時代進步即可。
蘇格拉底曾經把自己比喻為“引産婆”,他認為自己是城邦成年男子做引産,他不是把知識傳授給他們,而是作為一個護士的角色,把他們與生俱來的智慧引出來,袁公傳天書這個行為也并不是站在先哲的位置,而是把自己當做引導者。
除此之外,就是中國與西方神的自然觀與英雄觀。
天書奇譚裡狐妖利用天書多處操控天災搗亂民生,從這個細節上來看,天書可能偏多是指向“安居樂業的方式”,跟西方英雄要去戰勝惡龍不一樣,中國的神大多是為民除害,如大禹治水,鲧偷息壤,精衛填海,後羿射日,神要解決的幾乎是“人類如何除蟲、如何灌溉、如何排洪、如何抵禦自然災害”,天書可以說是一冊很符合中國風情的百科全書。
這也是我認為《天書奇譚》格外有特色的一點。
寫在最後--
有人質疑國産動畫老是炒冷飯沒活力,但我想說,我并不是剛好生在那個以早期國産動畫為童年的時代,既然承認它是經典,又憑什麼不讓傳播不讓它炒。要是它不炒,像我這類坐井觀天的人可能更難有機會知道它。#天書奇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