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麋鹿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活動。新華社發
重慶開展城市公園“愛鳥護鳥”活動。新華社發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境内的藏狐。新華社發
工作人員在可可西裡藏羚羊救助站與被救助的藏羚羊在一起。新華社發
在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山區,野生朱鹮在覓食。新華社發
【經濟界面】
日前,北移亞洲象又有了新消息:截至9月4日,北移後南返的亞洲象群在雲南墨江縣通關鎮附近活動。此前象群跨過阿墨江,距離原栖息地越來越近。正值玉米等農作物成熟的季節,監測人員欣喜地發現,這段時間小象更加強壯了。
至此,這群野象令人頗感魔幻的遷移之旅,行程已近500公裡,曆時已1年有餘。這個“不走尋常路”的象群自帶流量,引發“全民觀象”潮,盛放在新時代中國生态文明嶄新的畫卷上。
不僅僅是亞洲象,東北虎、大熊貓、海南長臂猿、中華穿山甲……越來越多野生動物栖息地得到更好的保護,它們也越來越頻繁地走進公衆視野。一個個溫情故事背後,關于共建生态文明、涵養法治意識、築牢制度“籬笆”的思考在延續。
1.中國經驗,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注入信心
9月5日,海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與在法國馬賽舉行的第七屆世界自然保護大會連線并宣布,海南長臂猿喜添兩隻嬰猿,其種群數量恢複至35隻。海南長臂猿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名列全球25種瀕危靈長類物種之一,目前僅分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範圍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主席羅德裡格斯表示,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穩步恢複的消息令人振奮,“這個發生在中國海南的生動例證給全球瀕危靈長類保護帶來信心和希望”。
沒有栖息地的保護,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就成為無源之水。
為恢複海南長臂猿栖息地生态,自2005年起,海南省林業部門改造修複海南長臂猿栖息地5000多畝,種植超過30萬株長臂猿喜食的鄉土樹種。受台風等自然災害影響,海南長臂猿栖息的森林經常出現滑坡。貼心的林業工作者在滑坡處種下成片本土樹苗和長臂猿喜食樹種,并為長臂猿搭建繩橋,以供它們穿越滑坡地帶。
“此次海南長臂猿喜添嬰猿,表明海南長臂猿繁殖狀況良好,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态在穩步改善,海南熱帶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間得到修複和擴大。”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黃金城指出。
從東北虎走出山林,到大象北移,野生動物保護頻繁走進公衆視野,野生動物在人們生活中也頻繁“現身”。
前不久,江西省崇義縣橫水鎮碧坑村村民賴慶昌家中來了一位特殊“客人”——中華穿山甲。從小生活在深山裡,賴慶昌知道穿山甲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便将其保護起來,并立即向當地林長和公安部門求助。當晚,森林警方便将它放歸山林,助其重回大自然。
随着林長制的推行和野生動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崇義“安營紮寨”:齊雲山自然保護區内的紅外相機多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水鹿、小靈貓、斑林狸以及珍稀野生動物白鹇、仙八色鸫、小鴉鵑、領角鸮、東方角鸮、鬣羚等也常被發現。
來自國家林草局的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順利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穩步推進,我國300多種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諸多“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等級已降為“近危”。數量變化背後,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根和管理措施的升級。
近年來,我國加強野生動物栖息地保護,嚴厲打擊野生動物及象牙等動物産品非法貿易,瀕危野生動物數量有了大幅增長——大熊貓人工繁育種群數量已達600隻,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1114隻升至1800多隻;亞洲象種群數量從180頭增加到近300頭;藏羚羊種群數量由不足7.5萬頭增至30萬頭以上;朱鹮由最初僅剩的7隻增加到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隻……
生态環境趨好,為野生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間。“十四五”時期,我國還将實施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對大熊貓、亞洲象、海南長臂猿、東北虎、中華穿山甲等48種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栖息地繼續實施搶救性保護,劃定并嚴格保護重要栖息地,聯通生态廊道,使重要栖息地面積增長10%。
2.生動交流,挖掘人獸相融共生的智慧
多年來,亞洲象野象群的遷移經常發生,但此次象群北移之所以受到世人矚目,一是因為遷移行程之遠曆來未有,二是一路北移發生的人象和諧共生的故事令人感動。在綠水青山之間,象群信步向北,一路暢通,所到之處,百姓悄然避讓,不驅趕、不恐吓,對象群吃糧食、吃玉米等行為,表現了極大的寬容,也繪就了一幅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國家林草局北移大象處置工作指導組常務副組長、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司長張志忠表示,雲南亞洲象北移事件,是一次人與大型野生動物的生動交流,創造了很多新的經驗和啟示。
反觀曆史,并不是每次人與動物的交流都能展現這般和諧的節奏。不少野生動物闖入人類生活,與人産生沖突甚至帶來破壞。一次次事件,讓人們也産生了新的疑問:野生動物保護與當地人的安全、生産、生活怎麼平衡?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西藏棕熊是生活在中亞高海拔地區的一種稀有棕熊亞種,對維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統的健康和穩定發揮着重要的意義。但近年來西藏棕熊入室破壞事件有所增多。
為防止人熊沖突,當地詳細研判後提出綜合性解決方案,通過建立事後補償機制、對牧民定居點房屋進行改造、建立補飼站等途徑,形成一張完整的“保護網”。其中,事後補償機制由各方投入小額保險金,組成“保險資金池”,由社區内部管理委員會定期舉行會議,确定棕熊對每戶家庭造成的财産損失并進行賠付。
在雲南西雙版納景洪市大渡崗鄉關坪村香煙箐村民小組,一道綠色防護欄将整個村子環抱其中。堅實的防護欄隔開了亞洲象和村民的生活空間,讓人與大象各得其所。
2018年,西雙版納勐海縣建立了第一個縣級亞洲象監測預警平台,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追蹤象群最新動态,實現了實時信息傳輸和及時預警。人主動避開野象,讓路給野象通行。修建中老鐵路勐養段時,以隧道的方式“穿越”亞洲象栖息地,最大限度避免驚擾亞洲象。
專家表示,此次亞洲象北移也表明,亞洲象的遷移擴散不可避免。為此,國家林草局和雲南省已着手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從保護和平衡的角度開展有預見性的、長期的總體布局與規劃。現階段,迅速構建完善的監測防控體系,運用合适的技術手段對象群活動進行有效管控,盡可能避免象群大規模遷移擴散至關重要。
“北移象群為探索動物種群管控方案提供了實驗機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說,“我們總結了‘盯象、管人、助遷、理賠’的八字方針,還創新性運用了遷移線路預判、布控與投食相結合的柔性幹預技術,為今後緩解‘人象沖突’乃至‘人獸沖突’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國家林草局“十四五”規劃編制組組長陳嘉文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将構建野生動物及其栖息地保護監測評估體系。開展物種專項調查,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特别是在鳥類遷徙路線設立保護站點,開展鳥類環志和志願者護飛行動。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防範和降低亞洲象、熊、野豬等野生動物對群衆正常生産生活的緻害風險。
3.生态責任,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亞洲區總代表葛芮曾多次到訪中國青海。“在可可西裡,我看到了野牦牛、藏野驢,有一次還驚喜地發現車窗外有兩隻藏羚羊并行跳躍、自由奔跑,那場景讓人不由得對大自然心生熱愛和敬畏。”讓葛芮心生感動的,還有更多守護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付出。“在可可西裡腹地,守護者們一待就是數周,還常常遭遇車輛被困、補給不足等情況。他們為拯救和恢複藏羚羊種群作出巨大貢獻。”葛芮說。
近年來,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采取多項措施改善栖息地質量,為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遷徙“保駕護航”。生态管護隊日夜巡邏、視頻監測,為野生動物穿越青藏公路實施臨時交通管制,還在青藏鐵路沿線建設多處野生動物通道。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可可西裡藏羚羊種群數量從1997年的不足2萬隻恢複到目前的7萬多隻,普氏原羚、白唇鹿、藏野驢等珍稀野生動物資源量也明顯增長。
這種守護,源自一種熱愛,透着一份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2020年9月,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堅定指出。
野生動物是地球生命和自然生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存狀況同人類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而物種多樣性又與生态整體性相輔相成,互為彼此,互成因果。
對物種多樣性的守護,承載着沉甸甸的生态責任。在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曆程中,我們在發展中學會與自然進行友好對話,也在發展中谛聽自然、審視自我,并從中啟迪生态文明和綠色發展的智慧與情感。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的需要,還自然以甯靜、和諧、美麗。”談到未來發展理念,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指出。
保護野生動物,不僅要用責任來守護,更要用制度來守護——“十四五”時期,我國将加強野生動物資源管理,實施《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制修訂分類管理、人工繁育等管理辦法和标準規範。建立多部門信息交流與聯合執法機制,加強互聯網犯罪監管執法。依托《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嚴格野生動物進出口管理,強化與國際打擊野生動植物犯罪聯盟成員單位合作。依法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和非法交易,嚴厲打擊非法交易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
再過一個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将來到中國、來到雲南昆明。近日,昆明将數萬粒花種寄往中國30多個城市,邀請全國民衆共同關注這次會議。“與這些種子一樣,播撒在中國民衆心中保護自然的理念正在生根發芽。”中國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如是說。
(本報記者 李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