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碟子與苦麻子這對苦菜姊妹,同一季節出生,同一季節開花,同樣幼苗可食,味道也同樣苦澀,可以說是同命相連,情同手足,人們也習慣将“苦碟子”與“苦麻子”相提并論。其實,苦碟子與苦麻子雖被人們統稱為“苦菜”,但它們并非親姐妹,連堂姐妹也不是,隻能算是遠房親戚。
苦碟子
苦麻子
苦碟子,中文正式名尖裂假還陽參(拉丁名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為菊科假還陽參屬;苦麻子,中文正式名中華苦荬菜(拉丁名Ixeris chinensis),為菊科苦荬菜屬。也就是說,它們僅僅是同屬“菊”這一大科而已。因兩姐妹相處得太近了,之前很長時間,植物學家也曾以為它們是近親,把它們同分在了菊科的小苦荬屬,苦碟子叫抱莖小苦荬,苦麻子叫中華小苦荬。近兩年,植物學采用了分子分類系統,經過确認血緣,兩姐妹并非同屬的堂姐妹,于是被重新确定了關系。
苦碟子(尖裂假還陽參)
苦麻子(中華苦荬菜)
尖裂假還陽參的舊名叫“苦荬菜”,《救荒本草》對其特征的描述為:“俗稱老鹳菜。所在有之,生田野中。人家園圃種者為家苦荬,腳葉似白菜小葉,抪莖而生,梢葉似鴉嘴形。每葉間分叉,撺葶如穿葉狀,梢間開黃花。”夏緯瑛在《植物名釋劄記》中釋“苦荬菜”一名道:“河北俗呼為‘苦荬兒’,荬音讀若模。模義為草。此‘苦荬’當即是苦草之義。因此帶有苦味之草,可作野菜食用,故謂之菜耳。”現在的名字尖裂假還陽參,是有些拗口且難聽的,“尖裂”兩個字,有刺紮和撕扯之感,已令人不喜,再加之一個“假”字,就尤為使人嫌棄。而“苦碟子”這個俗稱,就好得多,“苦”說的是它的味道,“碟子”說的是它的幼苗形狀,順口而形象。
苦碟子(尖裂假還陽參)
苦碟子的幼苗,圓圓地平鋪在地上,确實像個小碟子。這個小碟子,因氣溫、光照等差異,有的是綠色,有的則為紫紅色。花期,會抽出一條長長的莖,矮的約20厘米,高的有半米來高。莖生葉無葉柄,基部抱莖,“抱莖”的意思,就是葉基部環繞着莖,像抱着莖一樣,這也是它原名“抱莖小苦荬”的由來。
苦碟子(尖裂假還陽參)的幼苗
苦麻子,也就是中華苦荬菜,與苦碟子的長相還是有區别的。一,苦麻子的基生葉較直立分散,不會像苦碟子那樣平鋪成圓碟狀;二,苦麻子的葉子要細長些,偏薄些,形狀變化很大,開裂常不規則,而苦碟子的基生葉較寬短,較厚實,多為大頭羽狀開裂; 三,苦麻子的莖高約10-30厘米,苦碟子高15-60厘米,苦麻子比苦碟子要矮;四,苦麻子的莖生葉不抱莖;五,苦麻子的頭狀花序比苦碟子的頭狀花序大,且苦麻子有黃色與白色兩種,苦碟子隻有黃色一種; 六,苦麻子花序中央花蕊狀小花為黃褐色,而苦碟子的花蕊狀小花為黃色。
苦麻子(中華苦荬菜)的幼苗
左:苦碟子(尖裂假還陽參);右:苦麻子(中華苦荬菜)
作為野菜,苦菜兩姐妹都很苦,但相較,人們似乎更青睐苦碟子多些,大概因為苦碟子較厚實,更有質感吧。據說苦的東西多有清火明目的功效,那麼,早春時節,郊外踏青,不妨順便挖一點苦菜回來,蘸醬或拌食,味道雖與市場上的菜蔬相差甚遠,但每年讓味蕾體會一兩次清苦之味,也不是壞事。況且,豐衣足食的當今,吃其實是次要的,在大地複蘇萬物生長之際,去感愛一下春野的氣息,親近親近大自然,才更美好。
除了當野菜來吃,有些地方已将苦菜姐妹作為地被植物栽種了,或者将其用于點綴草坪。四五月間,金黃的花朵盛開成一片,引得蜂飛蝶舞,其燦爛美麗,并不輸于其它花卉。所以,不要輕視它,當它出現在草坪中時,就讓它盛開吧,整齊是一種美,裝點更别具風味。
成片的苦碟子(尖裂假還陽參)
成片的苦麻子(中華苦荬菜)
圖文原創,請勿抄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