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研究的先聲,開始于清朝學者關于敦煌曆史、地理、人文資料的編纂,關于莫高窟曆史和莫高窟藝術的評介,以及關于敦煌寫經零星出土的記述、收藏與鑒賞等。而在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之後,随着“敦煌文書”研究的展開,敦煌學正式興起。
對敦煌的研究之所以能夠構成“敦煌學”,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第一,敦煌曾是古絲綢之路的支撐點和四大文明的交彙地,敦煌文化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代表。第二,莫高窟現确知有南北區洞窟735個,是世界上規模較大、存量極優的佛教石窟藝術聖地。第三,莫高窟藏經洞(第十七窟)的發現被稱為20世紀考古史上的奇迹。這次考古發現,出土了4世紀到11世紀的數萬件“敦煌文書”,内容涉及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醫藥、社會生活、民族關系等諸多方面,可謂包羅萬象。
敦煌文書有着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這是因為其中有很多原始資料。我國的史學傳統多是後代修前代的曆史,所利用的資料主要是前代留存下來的官方實錄等文獻。史家對這些檔案文獻進行提煉、考釋,并根據官方的意識和史家個人的意識進行取舍和分析。他們收集到的史料可能很多,但真正用于正史的可能并不多,原始檔案更難以留存。而在敦煌所發現的文獻,多是未經後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獻,極為珍貴。
從内容上看,敦煌文書可粗略分為宗教文書和社會文書(或稱世俗文書)兩大類。宗教文書中有佛教、道教的典籍。其中佛教文書數量最多,占敦煌文書整體數量的90%左右,對佛經的校勘和輯佚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文書的數量雖遠不及宗教文書,但其研究價值更高,有益于從各個方面反映我國中古時期的社會狀況和文化風貌,彌補現存史料的不足。據此開展的研究工作已糾正了以往史書中一些不确切的記述,解決了許多争論不休的問題,并改寫了中華文明史的某些内容。比如,西漢金山國是曾經存在于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地方王國,傳世史書中關于它的記述僅有寥寥幾十字,根本無法反映該國的史實,而敦煌所出的《張永進上金山天子白雀歌》等文獻具體記述了該國曆史,補充了史料的不足。
“敦煌學”的清新小名片中外學者對敦煌文書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敦煌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似乎更廣為人知,比如敦煌壁畫就是很多人了解敦煌的第一扇窗口。敦煌壁畫的内容有佛像、佛經故事、古代神話、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反映了我國當時各民族、各階層的情況,如生産勞動、風俗禮儀、商旅往來、使者朝會、音樂舞蹈、衣冠服飾、醫療衛生等等。因此,有人将敦煌壁畫稱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在敦煌文獻中,所有的畫師都被稱為畫匠或畫工,可見畫師們主要來自民間,社會地位并不高,他們創作壁畫時可能就住在潮濕陰暗的洞窟裡。壁畫中大量田間勞動的場景,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生産力水平。唐朝壁畫中的嬰兒車等生活用具,為神秘的佛教壁畫增添了更多的世俗色彩。也許,正是因為畫師們熟知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才能巧妙地把佛國的空靈與人間的真實融為一體。
本文摘自《藏在課本裡的博物館》
來源:意林集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号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