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作品簡介】
《山居秋暝》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此詩的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靜閑适,清新宜人。颔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注解】
1.暝:日落,夜晚。夜色。
2.空山:幽靜的山。
3.新:剛剛。
4.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也指竹子枝葉相碰發出的聲音。
5.喧:喧嘩,這裡指洗衣服姑娘的歡笑聲。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7.蓮動:意謂溪中蓮花動蕩,知是漁船沿水下行。
8.随意:盡管,雖然。
9.春芳歇:春天的芳華凋謝了。春芳:春草。歇:幹枯。
10.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隐居的人,此處指詩人本人。
11.留:居。
12.王維,約(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詩人、畫家。山水田園派詩人,人稱“詩佛”。
13.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後的景色。
14.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反用《楚辭·招隐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謂任它春芳消歇,王孫也可以久留,因為秋色同樣迷人,使人留戀。
15.全文中心:這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 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韻譯】
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
任憑春天的芳菲随時令消逝吧,遊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評析】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辋川别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淨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态,清泉流溢是動态。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别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緻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颔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隐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隐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隻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後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甯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雲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閑适,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靜閑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彙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于拾級而上的石闆上,又順着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淨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禅意非隐居者莫屬。蘇轼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範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詩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可不是麼,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麼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着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甯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随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淨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裡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作了有力的鋪墊。
尾聯兩句“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隐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意的反其義而用之。說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正如詩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繡水,清新甯靜,于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名師解讀丨杜牧《七夕》: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名師解讀|元結《石魚湖上醉歌》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名師解讀|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