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内存條不會丢失數據。
内存條(RandomAccessMemory,縮寫:RAM)又稱随機存取存儲器,是與CPU直接交換數據的内部存儲器,通常作為操作系統或其他正在運行中的程序的臨時數據存儲介質。内存條工作時可以随時從任何一個指定的地址寫入(存入)或讀出(取出)信息。它與ROM的最大區别是數據的易失性,即一旦斷電所存儲的數據将随之丢失。起初,電腦所使用的内存是一塊塊的IC,我們必須把它們焊接到主機闆上才能正常使用,一旦某一塊内存IC壞了,必須焊下來才能更換,這實在是太費勁了。後來,電腦設計人員發明了模塊化的條裝内存,每一條上集成了多塊内存IC,相應地,在主闆上設計了内存插槽,這樣,内存條就可随意拆卸了,從此,内存的維修和擴充都變得非常方便。内存芯片的狀态一直沿用到286初期,鑒于它存在着無法拆卸更換的弊病,這對于計算機的發展造成了現實的阻礙。有鑒于此,内存條便應運而生了。将内存芯片焊接到事先設計好的印刷線路闆上,而電腦主闆上也改用内存插槽。這樣就把内存難以安裝更換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