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專題複習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專題複習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02 05:29:09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專題複習?第1課《春》知識要點,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專題複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專題複習(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複習重點)1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專題複習

第1課《春》

知識要點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其散文素樸缜密、清隽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著稱,極富真情實感。其著作包括詩文集《蹤迹》,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等。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春》等。

二、故事背景

作者寫《春》這篇文章時,已經沒有創作初期詩文的那種淡淡的哀怨的情調,而是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樂的情緒。這個時期,正是作者彷徨苦悶而埋頭于古典文學研究的階段,因此,對于春天隻能作田園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這是一篇有較大風格演變痕迹的散文。

三、理解詞義

朗潤(lǎng rùn):明亮滋潤。

醞釀(yùn niàng):造酒的發酵過程,比喻做準備工作。

賣弄(mài nòng): 炫耀、誇耀或驕傲地顯示。

喉嚨(hóu lóng): 泛指喉腔。

應和(yìng hè): 對一種言行表示呼應,附和。

嘹亮(liáo liàng): 聲音清晰圓潤而響亮。

烘托(hōng tuō):文中是“陪襯,使明顯突出”的意思。

風筝(fēng zhēng): 一種玩具,用一張輕質材料鋪粘在框架上,通常還帶一條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長線牽連下,飄揚空中。

抖擻(dǒu sǒu):形容精神振奮,飽滿。

健壯(jiàn zhuàng):健康強壯。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招展:迎風擺動的樣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豔麗。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盼春,領起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第二部分(2-7):描繪了大地 回春、萬物蘇醒、生機勃勃、花草樹木争春、人 們迎春的景象。

第三部分(8-10):贊美春天 蓬勃的生命力,強調它的“新”“美”“力”。

五、問題解疑

1.第一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個?為什麼?

不能去掉。“盼望着,盼望着”反得複詠歎,将那種渴盼春天到來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緻,如果去掉一個,這種心情就不能完美、地表達出來了。

2. 第二自然段共兩句話,這兩句話之間是什麼關系?分别寫了什麼内容?

總分關系。第一句用拟人修辭手法,寫大地春回,萬物複蘇的景象。第二句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分别寫山、水、太陽“睡醒”的情态,“朗潤”寫春山潤澤、萬物複蘇;“漲”寫冰雪融化、春水泱泱;“紅”寫春日融融、陽光明媚,表達了作者内心的喜悅之情。

3.“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鑽”兩個詞的好在哪裡?

“偷偷地”和“鑽”運用拟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春草萌發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顯得春草調皮、可愛,也流露出作者不經意間發現春草萌發的喜悅之情。

4.“嫩嫩的”“綠綠的”,本該放在春草的前面,為什麼放在句末呢?

放在句末,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小草嫩綠、富有生機的特點,也使句子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5.本段文字連用了幾個動詞,有什麼表達效果?

此處連用坐、躺、打、踢、跑、捉,六個動詞,是兒童在草地上嬉戲的情景,準确、生動地描寫出春草給人帶來的歡樂,也側面寫出了春草的可愛。

6.“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調整一下次序?

不能,因為“紅、粉、白”分别是按照由深入淺的顔色安排的,而且要對應上面的桃樹、杏樹、梨花,所以不能換。

7.“鬧”一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一個“鬧”字,不但寫出了嗡嗡的聲音,而且呈現出一片繁忙熱鬧的勞動情景,既有聲音,又有情态,同時,也從側面表現出花多、豔、鮮的特點。

8.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春風的,寫出了春風什麼特點?

作者從觸覺寫春風的柔和、從嗅覺寫春風的芳香、從聽覺寫春風中樂音的悅耳。

9.“斜織”“籠”在句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斜”含蓄地寫出了柔和的春風吹着雨絲,“織”照應着春雨的“像細絲”的比喻,“籠”寫出了雨霧淡淡的特點,形象地寫出了春雨迷蒙的情狀,勾勒出一幅輕風細雨交織、煙籠大地的美麗圖景。

10.結尾三個比喻句各有什麼含義?三個比喻句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三個句子都運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辭手法,放在一起構成 排比,“剛落地的娃娃”,因為春天是新的開始,突出它的 勃勃生“小姑娘”,因為春天是嬌美的,突出它的豔麗姿生動;“健壯的青年”,因為春天有無窮的活力,表現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六、課文主題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通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五幅圖畫,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贊美了春天給人帶來的活力、希望和力量,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思想感情。

第2課《濟南的冬天》

知識要點

一、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作家。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号。他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戲劇《茶館》《龍須溝》等。

二、故事背景

老舍曾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與濟南這座城市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他曾這樣說:“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

在濟南這座樸實無華、文化底蘊深厚的老城裡,老舍的性格與當地淳厚的民風十分契合,耿直豪爽的濟南人更與他意氣相投,于是他廣交朋友,這裡很快便成了他文學創作的一片沃土。本文是老舍先生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三、理解詞語

鑲: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上或加在另一物體的周邊。

單單:指僅僅;唯獨;從一般中突出個别的人或事物。

安适:安閑舒适。

響晴:晴朗無雲。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來源。

慈善:對人關懷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肌膚:肌肉皮膚 。

秀氣:言談文雅,舉止優美 。

寬敞:寬闊;寬大。

貯蓄:儲存,積聚,指儲存的物品,把節約下來或暫時不用的錢存起來。多指存到銀行裡,或放在倉庫裡。也指積存的錢。

空靈:靈活而無法捉摸。

地毯:常由羊毛織成的一種重厚的機織或氈合織物,鋪于地面。

四、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①段):總寫濟南的冬天 “溫晴”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②一⑥段):具體寫濟南冬天的山水美景。

五、問題解疑

1. 作者要寫濟南的冬天,開頭為什麼要寫北平、倫敦和熱帶?

第一段作者拿濟南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濃霧、無烈日,突出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并直接抒發贊美之情,贊譽濟南是個“寶地”,為下文寫濟南的山、水、天作鋪墊。

2.“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這 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這是個重要的過渡句,在總寫了對濟南冬天印象之後,轉到下文對濟南冬天山、水、天的描寫。

3.“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隻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效果?

這句話運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和意味,烘托出一種舒适溫暖的優美意境,流露出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無限喜愛,表達出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贊美之情。

4.作者主要運用什麼順序來寫雪後的山景?這樣寫什麼好處?

作者在寫景時,主要按從高到低,即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層層鋪寫,将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現出來,這就把一山之景寫得層次清晰,色彩斑駁,富有動感。

5.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兒雪”一句中的“卧”有何好處?

兩個“卧”字,表現出“安閑、舒适”的狀态,既與前邊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應,又傳神地寫出了小村莊和小雪的姿态,就好像它們都有靈性一樣,烘托出一種恬靜安逸的氣氛。

6. “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這句話有什麼表達效果?

“水也不忍得凍上”用拟人的修辭手法,把水寫得脈脈含情;“在水裡照個影兒”既說明垂柳愛美,也說明水鐘愛垂柳,尊重垂柳像人一樣愛美的心願,所以“不忍得凍上”,這樣,不僅寫出了水清、柳美,還突出了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裡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7.最後一段寫出了濟南冬天的水有什麼特點?

①暖:反倒在綠萍上冒着點兒熱氣。

②綠:作者極寫綠萍之綠,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綠。

③清亮:作者通過寫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以及澄清的水同藍汪汪的天渾然一體,如同一塊空靈的藍水晶來表現水的清亮。

六、課文主題

文章緊緊圍繞“溫晴”這一特點,主要描繪了濟南冬天的城、山、水、天,呈現給讀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暖的動人冬景圖,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寄寓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真摯的熱愛之情。

第3課《雨的四季》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劉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他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餘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

二、理解詞語

靜谧:安靜。谧,安甯、平靜。

高邈:高而遠。邈,遙遠。

造訪:拜訪。多用于書面。

吝啬:過分愛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給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莅臨:來到;來臨(多用于貴賓)。莅,到。

粗犷:粗野豪放。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淩人。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三、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總寫我喜歡“雨”。

第二部分(第②一⑤段):具體叙寫四季“雨”的不同特點。

第三部分(第⑥⑦段):抒發對“雨”的 贊美之情。

四、問題解疑

1.“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别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起伏着一層綠茵茵的波浪。”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何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比喻修辭表達效果分析法和拟人修辭表達效果分析法。這句話運用拟人、比喻的修辭手法,賦予了樹以人的神态和動作,把萌發的葉子比作綠茵茵的波浪,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2.“真的,隻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這段文字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是如何寫春雨的?

是間接描寫。這段文字實際上寫的是萬物經雨洗淋後的情态。确切地說,這應該是一幅“春雨初霁”圖,因為它展現的是春雨過後萬物生機盎然的景象。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上。

3.結合第③段,說說本段首句的“别有一番風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夏天的雨沒有預告,說下就下;光頭澆雨,更有滋味;一切都毫不掩飾地敞開,花朵、樹葉、雜草争先恐後地成長;暑氣被吸收;雨聲、蟬聲、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響曲。

4. 古人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但作者并不這樣認為,為什麼呢?

因為秋雨使人靜谧、使人懷想、使人動情, 能純淨人的靈魂。

5.秋雨觀景圖在語言表達方面有怎樣的特點?

本段語言清新、優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細膩流暢,處處匠心獨運。或拟人,或排比,無不形象逼真,引人入勝。

6.遠遠地望過去,收割過的田野變得很亮,沒有葉的枝幹,淋着雨的草垛,對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幹淨利落的木刻。”這句話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有什麼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比喻修辭表達效果分析法。比喻,作者将雨中的靜物比作木刻,形象地表現了冬雨的自然、幹淨。

7.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你對“隻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這世界是活的,是有歡樂和淚水的。”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指人生境遇不同,聽雨的感受也就各異。作者擁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種生命中激動人心的美麗。雨是大自然神奇的傑作,是我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靈。

五、課文主題

作者通過細緻描寫四季的雨的景象、雨的音響、雨的氣息,表現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義,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這實際上寄托了作者對雨的贊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第4課

《觀滄海》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 德,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裡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注釋: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曾路經這裡。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裡指渤海。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為“多麼”。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注釋: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郁郁蔥蔥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飒飒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湧起。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若:好像。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仿佛都閃耀于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 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贊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蕩,一望無垠,隻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作者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同時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于詩中,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與遠大的政治抱負。

五、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一、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詩人,字太白,号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風格豪邁潇灑,達到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二、故事背景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标(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貶官,并不是由于什麼重大問題,而隻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李白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傷,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對王昌齡的同情和關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注釋:楊花:柳絮。子規重複布谷鳥,又稱“杜鵑”。聞:聽說。五溪:今湖南西部、貴州東部五條溪流的合稱。

譯文:樹上柳絮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标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道溪水。原文: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釋:夜郎:唐代夜郎有三處,兩個在今貴州桐梓,本詩所說的“夜郎”在今湖南懷化境内。

譯文: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讓它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你的身邊。

四、問題解疑

1.“楊花”“子規”在詩中象征什麼?詩人為什麼要寫“楊花落”“子規啼”?

象征飄零之感和離别之痛;點明特定時令,渲染暮春環境。

2.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詩歌一開頭便選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的氣氛。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着豐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聽說友人左遷龍标時的惆怅和戀戀不舍之情。

3.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聽說友人左遷龍标時的惆怅和戀戀不舍之情。

五、課文主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選取了楊花、子規、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胧的夢境,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聽說友人被貶時的惆怅和對友人的戀戀不舍之情。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簡介

王灣, 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現存詩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終南山》等。

二、故事背景

王灣的詩追求壯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詩派的風格。但由于他“嘗往來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遊江南之時。

三、課文翻譯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注釋: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指題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為長江岸邊的山。風正重複風順江吹來。

譯文: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遠在青山之外,輕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相平,顯得分開闊,順風行船,船帆高挂。原文: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殘夜:指夜将盡未盡之時。江春入舊年: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鄉書:家書。

譯文:夜還未消盡,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家書什麼時間才能送到啊,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

四、問題解疑

1.展開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潮平兩岸闊”展現的畫面。

春潮湧漲,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齊平,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

2. “潮平兩岸闊”中“闊”是否可以改用“失”?為什麼?

不能。因為“闊”字不僅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給人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與“懸”字對應,讀起來也更為響亮,所以不能更換。

3.頸聯蘊涵着怎樣的哲理?

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涵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将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将趕走嚴冬。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4.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尾聯緊承頸聯而來,詩人放舟于江水之上,看到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詩人想起“雁足傳書”的故事,心中湧起對故鄉洛陽的思念,使全詩在清新明快中又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五、課文主題

寫舟行江中的所見所感。詩人借助對長江雄奇壯闊的風景描寫,流露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

《天淨沙·秋思》

一、作者簡介

馬緻遠(約1251-1321以後),号東籬,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嶽陽樓》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馬緻遠仕途不順,長期漂泊,《天淨沙·秋思》就是馬緻遠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首小令的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三、課文翻譯

原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釋:枯藤:幹枯的藤蔓。昏鴉:黃昏時要回巢的烏鴉。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西風:秋風。斷腸:形容極度思念或悲痛。天涯:猶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譯文:枯藤(纏繞的)老樹上落滿了黃昏歸巢的烏鴉,蕭瑟的)秋風裡走着一匹瘦馬。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裡,隻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四、問題解疑

1.前三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對全曲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古詩文描繪畫面技巧法。作者極其出色地運用了白描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蒼茫悲涼的深秋晚景圖,寓情于景,為最後的抒情作鋪墊。

2.請說說“斷腸人在天涯”中“斷腸”的表達效果。

“斷腸”一詞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鄉的遊子身處蕭瑟、凄涼之地,由于思念親人而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情感。

3.《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寫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前三句共寫了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九種景物,藤、道、馬等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景物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一系列名詞組合又使本來互不相幹的事物,在蒼涼 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這些景物,極力渲染悲涼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 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課文主題

通過描繪一幅絕妙的深秋風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的思鄉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