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釋迦牟尼在孤獨園停駐的時候,曾經有一次獨自外出,經過一棵大樹,樹下有四個窮比丘在那裡激烈談論,似乎在争論什麼。
四個比丘看到釋迦牟尼走來,似乎也從他身上看到了大智者的氣息,于是便一起請教,請他為大家做個公證,到底誰說得更符合真理。
原來,四個比丘正在讨論世間最大的痛苦是什麼的問題。第一個認為是欲望,第二個則認為是嗔怒,第三個則以為是饑餓,第四個則認為是恐懼。
因為四個人都對自己的論點都有足夠的自信,卻都不承認别人所說的理由,所以誰也說服不了另外三個,一時間就僵持在那裡。
釋迦牟尼聽了大家的解釋後,出乎四個比丘的意外,他隻是微笑着說,你們四人所說的痛苦,其實都不能算是世間最大的苦,頂多算是你們自己一個人的感覺。
四人聽了稍微沉思了一下,發現釋迦牟尼說的确實在理,便繼續請教他,既然您說得這麼中肯,那麼您認為世間最大的苦是什麼呢?
釋迦牟尼說道,想要弄清楚什麼是世間最大的苦,我們就得先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感覺到苦。你們想一下,其根源是不是就在自己的色身上?
就像你們剛才所說的欲望、嗔怒、饑餓和恐懼,都隻能算是枝葉,它們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色身之上的,如果脫離了色身,還存在你們所理解到的種種苦嗎?
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不管是人還是物,都不能避免地身處在競争之中。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植物就會向上長得更高;為了獲得更多财富,人就會辛苦勞累,甚至走入歧途。
這個過程裡,才滋生了各種各樣的苦,所謂的欲望和嗔怒,饑餓與恐懼,隻不過是萬千苦裡最常見的幾種罷了。
我們想要遠離苦,如果欲望是最大的苦,那我們斷舍欲望就能達成嗎?顯然不足,其它幾種也是一樣。
想要脫離痛苦,唯有控制好自己的色身,達到心中無念的境地,才能獲得徹底的快樂,那就是涅槃。
最後,釋迦牟尼還給四個 比丘說了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的過去世裡,有一個修具了五種神通的比丘,大家都知道,它的修為已經差不多要到達寂滅的境界。
于是,不管他走到哪裡,都不會給旁邊的事物帶去恐懼,就連鳥獸也會安然地陪伴在他身邊。
後來,五通比丘證悟了鳥獸之語,竟然聽懂身邊的鳥獸也在争論“最苦”的問題。
在烏鴉看來,饑餓和幹渴最痛苦,飛鴿則以為欲望是最大的苦惱,蟒蛇認為嗔怒最難經受,麋鹿則最害怕恐懼。
五通比丘此時已經完全融入到鳥獸之中了,發現自己能夠和它們充分溝通,便告訴它們說,你們都還沒有觸及到痛苦的本質。因為你們剛才說到的各種苦,其實都是身體的感覺。
你們可以試想一下,感覺都欲望和饑渴、嗔怒和恐懼的,都是你們的身體感受到的,如果身體不存在了,這些感覺還在嗎?
所以,你們都應該認識到,我們最難抑制的苦,其實就是自身,也可以理解成色身,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看到的各種幻象。
見四個比丘聽得入迷,都呈現一副深思的神色,釋迦牟尼稍微停頓了一陣,繼續告訴他們說,當時的五通比丘就是現在的我,而那争論的烏鴉、白鴿、蟒蛇和麋鹿,就是現在的你們。
正是因為當時的我聽懂了你們的叙說,同時也幫助我進一步認識到色身才是痛苦之源,我後來才舍棄王位出家,舍棄了俗世中擁有的一切,就是為了要斷除所有的欲望,不貪戀這四大享樂。
四個比丘聽了釋迦牟尼的話,頓時就明白了許多道理,所謂前塵往事曆曆在目,霎時就證悟了羅漢果位。
這個故事其實對世俗同樣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現代人總是為了獲得更多财富名利而奔波,等到老去之後又懊悔自己失去太多。
如果他們也能弄懂一個道理,自己的身體和自己所看到的外部世界,才是造成自己不快樂的根源,那麼,是否從一開始就能獲得更多快樂與放松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