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一位山水田園詩人,和王維合稱王孟,那麼《春曉》是山水田園詩嗎?我們來看看。
春眠不覺曉。春夜酣睡,不知不覺就天亮了。為什麼會不覺曉?
我想,這裡暗含着三個意思。
首先是交代時令交替。春天了,白晝變長,夜短了,所以不知不覺天亮了。
其次是寫氣候舒适。是春天天氣回暖,氣溫和濕度都很舒适,所以會黑甜一夢到天明。
第三是表現詩人悠閑。大家想,能一覺睡到自然醒的人是什麼人?是身心自由、極為放松的人,是“葛天氏之民”。
現代人大多是被鬧鈴聲吵醒的,也有不少是被遲到的噩夢吓醒的吧,哪有“春眠不覺曉”的踏實。詩人的日子着實讓人羨慕。
第二句就更讓人豔羨了,處處聞啼鳥。大家注意,是處處啊,東西南北,四面八方,到處是鳥兒的啼鳴聲。這說明什麼呢?
這麼多的鳥兒,肯定不是家養的,而是自然中的鳥兒。那麼詩人的卧室就在一片郁郁蔥蔥的花木叢中,而且得是大樹,才能吸引處處鳥鳴。
孟浩然家即使不在山林中,也是在飛塵不到的鄉村,負氧離子超多地方,呼吸的都是花香草香松香,自然香水味。
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隻有麻雀,隆隆的機器轟鳴和汽車尾氣早已把鳥雀趕回到山林中,我們是無福消受“處處聞啼鳥”的清福了,卻能想象出詩人在晨光中聽到各種鳥兒“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的輕松與惬意。
天氣很好。周邦彥的《蘇幕遮》中說“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在孟浩然家那些侵曉快樂的放聲歌唱的鳥兒,也是因為雨後的晴天而歡呼的吧。這就引出了下一句。
“夜來風雨聲”,“夜來”是個古代口語,我們河北一帶現在還保留着這個口語。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個“夜來”還往往會入詩。
李清照的《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是晚上的意思。
元代有一出戲叫《度柳翠》,第二折有這樣的詞:“夜來八月十五日,你不出來,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來。”“夜來”就是昨天的意思。像白居易的《觀刈麥》說“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夜來”就是“昨夜”的意思。
“夜來風雨聲”夜來也是昨夜的意思,想起昨天晚上刮風下雨來了,這是插叙的部分了。
為什麼聽到鳥兒叫就想起昨夜的風雨來了呢?
看來昨夜的風雨還是挺讓他牽挂的呢。聽着外面飒飒的雨聲,呼呼地風聲,他久久難以入眠:不知道這風雨吹打,有多少花兒會凋零了呢?
所以,醒來之後,聽到鳥鳴聲,知道天已經晴了,想起昨夜的風雨,他情不自禁的問:花落知多少?流露出微妙複雜的情緒——既為天晴而欣慰,又有對落花的惋惜。他的喜悅和惋惜都是淡淡的,清清的。
他既沒有像李清照一樣為雨疏風驟而傷情病酒,也沒有像《牡丹亭》裡的杜麗娘一樣“惜花疼煞小金鈴”。我看網上很多把“小金鈴”解釋為“小金蓮”說是女人的小腳,因為惜花,所以不忍拿腳去踩。這是不對的。這個典故出自《開元天寶遺事》,說甯王愛花,在後花園拉上紅繩,上面“密綴金鈴”,每有鳥雀翔集,就令看花園的拉繩,鈴響驚走鳥雀。惜花,老是拉繩,把小金鈴疼壞了。
這李清照和甯王都夠中二的。
孟浩然也惜花,但是他的性情氣質決定他的惜花是一種微妙的情緒,一種與自然會心的趣味,而不是一種行為藝術。
可以确定,《春曉》,寫的是田園所聞所感,卻一筆不寫田園,而田園自在文字之後,那個悠然怅然的,淡然怡然的詩人就在這個詩意田園中,“白首卧松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