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3 11:23:41

(文末附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1

01我家的孩子是個“問題生産器”

女兒進入兩歲半以後,我徹底認同了孩子是個“問題生産器”的說法。他們腦子裡真的有十萬個為什麼,而且是連環問題,一環扣着一環:

當看到洗簌台上印有兔子圖案的杯子,女兒就問:“媽媽,為什麼杯子上有兔子呀?”我說是别人印上去的,她再問:“為什麼别人印上去呀?”我說因為好看,她再問:“為什麼好看呀?”……

當看到衣服和襪子分開來洗時,她就問:“怎麼分開洗呀?”我說因為襪子很臭,她再問:“怎麼襪子很臭呢?”我說因為腳臭呀,她再問:“怎麼腳臭呢?”……

當我看電影看哭了的時候,她跑過來問:“媽媽,你為什麼哭啊?”我說電影很感人,她再問:“為什麼電影很感人啊?”我說因為媽媽想起自己小時候,她再問:“為什麼讓你想起小時候啊?”……

總之,女兒一系列看起來很有邏輯的問題,真的可讓人為難,似乎怎麼回答也給不出一個讓她不要再問下去的答案。

當跟身邊的寶媽朋友們分享這類困惑時,她們幾乎都在遭遇或遭遇過。有的媽媽尴尬得不知怎麼回答後,幹脆打發孩子說:“你的問題,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問爸爸去。”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2

不可否認,孩子愛問問題是他們探索欲增強的體現,也是孩子自身成長發展的需要。但認知維度不在同一層次的父母和孩子, 如果我們以大人思維去回答孩子的問題,他們永遠會問“為什麼”,但要是能學會降維溝通,既能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又能讓自己免遭尴尬。

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先來看下為什麼父母總是頭疼孩子的各種問題,以及在全面理解了“降維溝通”後,如何正确使用“降維溝通”來解決孩子的“連環為什麼”。

02孩子“十萬個為什麼”:原來對于孩子的問題,父母隻是給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答案而已

就如女兒一樣,世界上的孩子都在詢問爸爸媽媽們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有時用鑽牛角尖來形容都不為過。即使父母給出了答案,孩子仍然不依不饒。這讓父母頭疼不已。

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知識的詛咒”

在懵懂未開的孩子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麼稀奇美妙,充滿興趣。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3

但年長幾十年的父母卻剛好相反。由于在認知水平上遠遠超過孩子,父母對很多事情已經熟悉到“天經地義”的地步,完全不需要原因去解釋。

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就出現了“知識的詛咒”現象。

美國心理學作家希思兄弟在《讓創意更有黏性》一書中指出:

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後,他就無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這件事的,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被套上了“知識的詛咒”之後,父母就會困惑孩子的問題,以為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孩子竟然能問“為什麼”。

2.從情感基礎上來說,同理心未建立。

其實,孩子詢問各種“鑽牛角式”的問題,正體現了孩子還未成熟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和過程,這種認知過程并不是追求一個正确的答案,而是在不斷詢問中追求一個能讓他自己所理解的答案。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4

但父母對此毫無察覺。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同理心。換句話說,父母對孩子缺乏尊重和感知,無法領會孩子這一認知方式。這正如國内知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所說:

如果你用眼睛看到的是一個生命,你關切這個生命,你就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生命就會受到尊重。

由此得知,看似孩子在問問題,父母在回答問題,其實變成了孩子在問自己的問題,父母在回答自己想象中的問題。兩者在不同維度上一直較勁。

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降維”溝通。

接下來我們一起具體來看看什麼是“降維溝通”。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5

03育兒中的“降維溝通”: 與孩子處在同一維度上,才能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

其實,“降維”一詞出自著名作家劉慈欣《三體》中的“降維打擊”這一熱門術語。

在小說裡,“降維打擊”指的是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一種打擊,可以将四維生物打成三維,或把三維世界裡的東西打成二維。

但後來,這一熱門術語被人們引用到現實世界裡。

假如在應聘中,面試工作的底線是本科學曆,你的學曆也剛好是本科,那麼你在應聘中就沒有學曆優勢,大家都處在同一緯度上;但如果你是碩士學曆,你就高了一個維度,對其他本科生而言,你就是一種“降維打擊”。類似的情況還有專業歌手去KTV和别人比歌,五星級酒店大廚去路邊擺攤,專業跳水運動員去競争當跳水教練……

回到育兒層面上來,在認知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時,經過幾十年人生曆練而經驗富足的父母在未經人世熏陶的孩子面前,就形成了一種“降維打擊”。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6

但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顯示我們成人如何聰明,去“碾壓”孩子的智力,而是在良性引導下,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智力更發達、更健全的人。

因此,在親子相處中,我們不應“居高臨下”,而應“自降身份”;而“降維溝通”就能幫助我們跨越與孩子看待事物時的“鴻溝”。

如何正确理解育兒中的“降維溝通”?

我們從兒童心理發展角度來說,“降維溝通”就是父母主動跨越思維屏障,降低認知主動迎合孩子的認知方式,為孩子營造他可以想象的世界去觸發孩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通俗來說,“降維溝通”就是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認知、去行動。

就像孩子喜歡抱着布娃娃睡覺一樣,如果父母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就會認為他的行為不可理解;但要是把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就會知道布娃娃已經成了孩子的貼心朋友。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7

在對待孩子“十萬個為什麼”上,如果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即使父母給出了正确答案,孩子還會繼續“鑽牛角尖”。

因此,父母隻能通過“自降身份”,與孩子處在同一維度上,才能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

那麼,具體怎麼正确使用“降維溝通”來解決孩子的“連環為什麼”?

這是我們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04正确使用“降維溝通”:學會3招,幫助解決孩子的“連環為什麼”

正如以上所說,孩子的“問”和我們的“答”不在同一維度上,所以要能讓孩子獲得滿意的答案,我們需要把自己降到孩子那一層維度上來回答問題。

而“降維溝通”,對于父母來說并不難。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到溝通“降維”。

1.建立同理心,真正做到“感情移入”,才能做到足夠耐心

通過分析得知,很多父母在親子關系中缺乏同理心。那麼,我們的對策之一就是建立同理心。

所謂的“同理心”,也稱“感情移入”,它指的是:

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進行覺知、把握與理解,這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由此,在回答孩子“十萬個為什麼”之前,我們先需要進行心理換位、将心比心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8

孩子詢問杯子上為什麼會有兔子圖案時,很多家長會和我一樣,想都不想就說:杯子上有兔子圖案不就是人印上去的嘛,印了就有了。多明白的事。

不對。這是大人的思維。

要是稍微停頓一下,從孩子的心理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知道,她之所以會問這個問題,就是因為覺得兔子不應該是蹦蹦跳跳的小動物嗎?或者是她整天抱在懷裡的那個布娃娃嗎?怎麼會跑到杯子上去呢?

經此建立起同理心模式後,我們應該給出的回答是:

孩子,這個兔子可不是你看到的蹦蹦跳跳的兔子,也不是你抱在懷裡的兔子,它隻是一張圖案,就像你經常畫的小動物一樣,畫好了之後可以貼在任何你想貼的地方。這不,有些叔叔阿姨就把畫出來的小兔子貼在杯子上了。是不是很可愛呢?

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我們不僅可以促使孩子去想象他能想象到的所有兔子形象,還能促使我們自己在面對孩子時要足夠有耐心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9

因此,回答孩子任何問題時,我們先“降級認知”,在建立同理心之後再作答,才能給到孩子真正想要的答案。

2.把問題故事化,調動孩子情感,才能吸引孩子思考想象

小孩子愛聽故事,慢慢長大後愛看故事,成年後更愛講故事。可以說,人類就是在故事化了的世界裡不斷汲取成長的養分。

為什麼大家這麼愛故事?

當然不是因為沒事幹或無聊,而是根植于故事對我們的特殊啟示意義。

對于孩子詢問的問題,如果把問題故事化來回答,不僅能調動孩子的興趣和情感,也能引導孩子在腦中生成圖像化的場景,從而激起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前蘇聯兒童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中說過:

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在理智而高尚的思想影響下産生的,而不是從兒童的大腦中自發地産生的,它需要灌輸。

孩子心智是不成熟的,它不可能自主地産生想象美好的能力,隻能在父母的循循善誘中根植美好的畫面。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10

很多父母和我一樣,看到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會哭得梨花帶雨。如果孩子跑過來詢問我們一通“為什麼哭”時,有些父母會選擇擦幹眼淚說“沒事”,有些幹脆選擇不理睬。

但其實,這就是一個說故事的好機會。

就以我自己為例來說,在看紀錄電影《含淚活着》時,哭得稀裡嘩啦,因為電影主角丁尚彪的人生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父母。他們同樣為了孩子,付出了青春和畢生的心血。當年父親常年出門在外、母親起早貪黑的場景還曆曆在目。

當女兒詢問為什麼哭時,正好可以跟她講講外婆外公的故事。

除了這種情況可以故事化作答,甚至在上文我舉過的臭襪子也可以變成“襪子小朋友不遵守諾言才變臭”的故事,或者“不吃飯從天使變成魔鬼”的故事……

沉浸在故事裡的孩子都是插上了翅膀的天使,他們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想象變得豐富,對美好世界會充滿期待。

因此,父母要學會把孩子的問題故事化,調動孩子情感,引導孩子的想象能力。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11

3.把問題情景化,使孩子身臨其境,讓問題得以“陳述化”結尾

也許有人說,故事和情景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把孩子的問題情景化更注重把孩子帶入進來,讓孩子身臨其境,全面參與。

意大利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蒙台梭利說過:

讓孩子增加參與感,會增強他們對身邊環境的感知力和責任意識。

也就是說,把問題情景化後,孩子重在享受其中的“做”,而忽略問題本身的“問”。這種潛移默化的意識轉變,可以把問題化解成“做事”,在不斷的“做事”當中獲得“陳述化”的問題結尾。

在電影《美麗人生》中,被關在集中營的父親圭多在保護兒子喬舒亞的童心上,就巧妙地運用了“做遊戲”這一情景化的處理方式,完美地做到了“降維溝通”。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12

電影《美麗人生》劇照

面對孤獨的集中營生活,幼小的喬舒亞内心當然也會有“十萬個為什麼”。如果喬舒亞向父親發出一系列“為什麼”,我想圭多會和我們一樣,不管怎麼回答,喬舒亞還是會繼續問“為什麼”。

但圭多很聰明。他抛去自己肉體和心靈上的苦楚,每天創造遊戲情景,讓喬舒亞全身心參與進來,把面臨的一切當成“遊戲闖關”,從而讓喬舒亞忽略發問環節,享受“做遊戲”中的樂趣。

在圭多營造的孩子可認知的情景世界裡,他不僅把自己變成了兒子的貼心朋友,也讓兒子忘卻了牢籠裡的孤單,依然沉浸在美好世界的純真中。

參與感是教導孩子認知事物和整個世界的最好方式。他們在情景中經曆過,才會建立更深刻的感知力,才能更透徹地感受這個世界的奇妙。

總之,在孩子的成長中,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父母學會“降維溝通”,自然能應對孩子的“連環為什麼”。

經常讓孩子做思維拓展好不好(孩子經常十萬個為什麼)13


結語:

孩子是寶,但也老讓父母頭疼,比如“十萬個為什麼”就能把父母弄得尴尬不已。究其原因,一是父母存在“知識的詛咒”現象;二是父母并未和孩子建立同理心。

通過分析後我們知道,“降維溝通”是解決孩子“連環問題”的重要方法;并且,我們可以通過3種方式來學會聰明地回答孩子各式各樣的問題:

1. 建立同理心,真正做到“感情移入”,才能做到足夠耐心

2. 把問題故事化,調動孩子情感,才能吸引孩子思考想象

3. 把問題情景化,使孩子身臨其境,讓問題得以“陳述化”結尾

一起學習,共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