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一直堅持講中氣,用中氣練拳,練的也是中氣。他提倡正氣、元氣、浩然之氣、中氣,反對血氣、橫氣、惰氣。而正氣、元氣、浩然之氣都與中氣相關。
他在書中寫道:“平素要先養氣,臨場更要順氣而行,勿使有惰氣參,勿使有逆氣橫”
要想讀懂陳鑫先生的著作,一定得明白什麼是中氣。
那麼,陳鑫先生講的中氣是怎麼回事呢?
(不偏不倚謂之中,長久謂之庸)
先說血氣,他認為人是父母所生,“秉陰陽五行之氣即為血氣”,生來就有的就是血氣,接近我說的本力。在後面又說:“至于血氣,乃血脈中流通之氣,即拳家所謂橫氣也。”可見他認為血氣、橫氣是一回事。
什麼是正氣?
(血氣)“配道義,即為正氣”,正氣“即是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灏流行,自然一氣。”
“氣非理無以宰,理非氣無以行”。他認為理與氣不可分,用氣體現理,所以講氣就是講理。他認為心主肉,心為道心,也即理心、天心,理心就是天性。有了天性的氣是正氣,是浩然之氣。而普通人的心是私心,是“食色性也”,是人性,是血氣。人要配道義,得正氣,得浩然之氣,再進一步得中和元氣。
所以,中氣就是中和元氣。
孟子講浩然之氣,孔子講中和之氣。陳鑫先生認為練太極拳得浩然之氣就不錯了,但稍微偏剛,不如孔子的中和元氣。得了中和元氣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如果是敗了,那肯定不是敗于别人,是敗于自己,是中和之氣不夠。
(浩然正氣的典範文天祥,堅定的信念能讓邪氣不侵)
陳鑫先生認為“能善運氣,始能衛其性命”說明他把人體之氣、呼吸之氣與浩然正氣、中和元氣是合而為一的。這跟儒學把身與心合而為一是同一道理。
前面有一些是我綜合了他的講解得出的一些結論。為了讓大家進一步理解陳鑫先生所講的中氣,自行理解他的原文,我把他在不同篇章的片段搜集起來,主要有這些:
“勁,即氣之發于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養之則為浩然之氣。”這裡他把勁下了定義。也給中氣下了定義。後面又有不同的補充。
“一陰一陽,要必以中鋒勁運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氣,所謂浩然之氣也,理宰于中,而氣行于外也。”
“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加以直養無害之工夫,即是乾坤之正氣,亦即孟子浩然之氣。”
“中氣者,中是中,氣是氣,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與理兩相需者也。理有其偏 ,氣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參焉;氣之偏,橫亦行焉,惟兩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氣。”
“中氣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即《易》所謂保合太和之元氣也。”
“中氣與浩然之氣稍異,與血氣大不相同。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元氣……此氣之貴得乎中,名之曰中氣,非氣之行于百骸之中之謂也。”
(直養無害,就是不能拔苗助長。物質之氣要求自然呼吸,精神之氣就是配義與道,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浩然之氣者,大約涉于剛一邊多。觀于孔子、孟子之氣象可知。孔子言語極和平,孟子氣象就帶廉隅。即其自謂,亦曰:‘至大至剛。’吾故曰涉于剛一邊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氣,特稍涉于嚴厲。謂之為元氣則可,謂之為太和元氣似少遜耳,此所以與中氣略有不同處。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氣行之,技亦過乎大半矣。
綜上,陳鑫先生前後對浩然之氣與中氣略有矛盾之處,但總體是最後一部分為他的真實思想。
如何養元氣?
一、“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養元氣。”
二、“中和元氣,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三、加之前面的配義與道。
就是思想觀念要有儒家的道義,平時要清心寡欲,全神貫注(既是結果也是過程)。
中氣與太極拳的關系是這麼一句話:“纏絲者,運中氣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聯系他還說過的一句話“太極拳,纏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練太極拳就是纏法,就是運中氣,而纏絲是運中氣的法門。如何纏?他後面講到“輕輕運行,默默停止,唯以意思運行”。可見中氣也是纏絲的法門,它們也是“兩相需”,即陰陽的互為其根。
概括一下,中氣的中就是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就是中庸,是孔子主張的中和。和是不乖不離,是“發而中節”。聯系到太極拳就是對立統一,無過不及。無過不及就是不多不少,不軟不硬,不遠不近……剛剛好。對立統一就是辯證。
陳鑫先生講的元氣、正氣、中氣都是包含着信念道義等精神之氣節,也包含着物質之氣。古人沒有把這二者刻意區分,說明它們互相影響,不可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