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不懂現代詩
為什麼現在很多詩人喜歡把好端端的句子扯斷?或者都不算是句子,就是幾個詞而已。加上空格,回車,還有莫名其妙的上下句,天馬行空的轉折,讀起來就跟精神分裂似的,為什麼現代詩這麼難懂?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方面的疑惑。明明文言文離我們遠一些吧,可古詩除了李商隐一類朦胧晦澀派的作品,我們基本上能知道意思,靠猜也八九不離十。
可很多現代詩明明個個字都認識,偏偏死活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
在學古詩的時候,遇到不懂,有老師或者領路人給你講一講,你會“哦”的一聲恍然大悟,可現代詩就算作者在你面前,慎重其事地向你宣講他創造這首詩的意圖和方法,你依然免不了“哦?”地充滿了懷疑。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詩是韻文。不論古詩還是現代詩,總歸還是文章,隻是表現形式各異。而文章的價值,或者說目的在哪?說清楚表達的意思和主題,這才是詩存在的核心價值。
不論你的結構、章法多麼複雜,語言是用來交流的,文章也是寫給别人看的。詩歌的最終目的也是一樣,無非是附加強烈的感情,打動讀者,讓讀者共鳴,體會到創作者的感受。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果在體式上還是詩,那就是好詩了。
我們今天能讀到的古詩詞,都是千百年淘汰下來的好詩。所以從内容上來説,古詩講事情、抒發感情必然是明白清楚的,否則的話“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早就讓時間沖刷了個幹淨。所以,能流傳下來的古詩,都不存在這個問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古詩之難,難在文言文和格式要求。
現代詩抛棄了格律,語言也是用白話文,特色就隻剩下了情感表達方法。而白話的應用,也讓現代詩能夠有更多的方法來構建曲折、晦澀的輸出方式。
其實過于注重表達方法的作品,都是難懂的,古詩裡面不就有西昆體?在文學正統價值觀看來,這種太過于個人、小圈子的寫作是被鄙棄的——其實西昆體真不是不好,而是學問太大,除了大文學家,看懂的人很少——文藝作品失去傳播的意義,讓人看不懂,最終就會被抛棄。
文字為交流而生
到了今天,這更是真理。所以遇到看不懂的現代詩,也不必去強求理解。如果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看不懂一位詩人的作品,其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這個寫詩的人根本就沒想過讓你看懂。因為白話文寫詩,并不需要讀者像讀古詩一樣,還要求文言文、曆史、用典各方面的知識增量。
幾句白話文還寫得讓我們看不懂,不就是不願意讓人看懂麼?如果表達的是人類共情,愛情、思鄉、朋友情之類的,隻要文字不太繞,大家都懂。關鍵就是有些人過于看重個人情感的特殊性,在文字上故意把讀者繞暈,讓人産生理解錯誤。
你都沒有想過讓我看懂,那我為什麼還要看啊?讀者自然就沒有了繼續讀下去的興趣。
這些作品可能富含了詩人本身的情感,但是你表達得太複雜、太個人,無法激起讀者的共鳴,就失去了價值。
不是垃圾,而被大衆視為垃圾——這正是很多文人自視過高的原因——天下就沒人懂他,可仔細想想,這世界上的人哪一個不是碳水化合物?哪一個的腦容量又會小好多?在今天,誰受的教育又差到哪裡去?
在唐朝,如果老百姓讀不懂詩人的詩,那自然可以“仰天大笑出門去”,因為确實大衆都是“蓬蒿人”,詩作好不好,是在文化人圈子内做判定。可即便如此,到了白居易的“白體詩”,也開始謀求世俗性、傳播性,并且非常成功,成為“香山體”的起源,同時在日本赢得了神一般的詩壇地位。
現代的文化普及度高,而詩歌相對于專業技術來說,不過是在語言上的提純,藝術兩個字罩在上面的光環是可大可小,根據個人文采變化。有些人光環不大,卻總是燈下黑,自以為天下第一,天煞孤星,專克讀者。以為讀者都是不懂他的人,卻不曉得别人是根本懶得懂你。
這個時代,寫詩不再是高高在上,可以混得一官半職的愛好。我們一定不要學不到古人的文采,卻學會了古人的清高。
那麼是不是現代詩天生缺陷,比不過古詩?
當然不是。
現代詩也有很多好詩
什麼是好詩?為讀者帶來美感,打動讀者的詩就是好詩。而一首詩的文化美感無非來自三個方面:語言美、内容美、意境美。
詩是韻文,是用來誦讀的。語言美,就是讀起來美,在音律上符合人類發音天性,帶來清麗流暢為美。古詩詞在這一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格律之美。
并不是脫離了格律就不美,格律隻是一種不完全歸納,不代表所有吟誦美,所以才會有不守格律的古體詩。
現代詩相對而言,缺乏文言文語境和格律,但同樣是可以讀起來很美的。現代詩的語言美需要符合新的語言習慣和語言規律,這一點其實根本就不難。一首好的作品,念起來就是抑揚頓挫,高低有緻的,同時聲調的起伏能夠加重感情的渲染。
我們同樣能聽到很多很美的現代詩。
至于那些寫在紙上,讀不出來的“啞巴詩”,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内容寫得再好,也屬于吟誦體中的垃圾。
好的現代詩,是在發音上铿锵流麗,吐字清晰,不會讓人聽錯,在内容上構思精巧,有多種表達方式卻不脫離主題的作品。
那些我們看不懂的作品,與音律關系不大,與讀者關系也不大。讀者讀不懂,很多時候是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我們今天寫舊體詩,不也有很多人看不懂嘛。所以這個看不懂,和古詩、新詩沒什麼關系,就是寫作水平沒到位而已。
他胡亂分行、胡亂斷句,其實不過就是借現代詩這種形式來裝個文化逼。你要想去讀懂它,那不是自取其辱麼?
但是這不代表正常修辭手法下的詩作。因為有一些不懂,确實是讀者本身知識面不夠,比如李商隐、黃庭堅他們有些詩,你如果對他們的用典、寫法一清二楚,就不存在讀不懂。所以要讀懂他們,也需要增加我們自己的知識量。
區别對待先鋒實驗派
這裡指的正常現代詩,是排除了那些實驗性質的一字詩,各種新變體,以形式出味的作品。這些作品屬于先鋒藝術,就好像行為藝術,本身不具備普遍美感,是在某個方向尋求突破的作品,不能以平常心看待。
所以,讨論這些作品也沒有意義,除非你是一個先鋒派作者。
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讀詩講究的還是美感,講究共情,而不是你在街上裸奔了多少個小時,你的一張白紙上劃一刀就賣了多少錢。
我不反對先鋒藝術,它有時候能給我帶來思想的驚詫,有時候也會帶來思想的驚吓,這是藝術探路本身的特性。就好像格律詩在探路的時候也會出現“孤雁出入群”、“辘轳韻”、“拗體詩”、“折腰體”等等一樣,相對普遍格式來說,這些探路和改革其實就是當時的先鋒藝術,不過最終都被大衆審美所忽視——并沒有淘汰,我們依舊可以寫,但是除了顯擺自己在這方面比别人懂得多了那麼一丁點之外,無任何實際意義。
這也就是一些行為藝術,一些新變體詩歌的最後歸宿。
你可以存在,但是會被忽視。大衆的審美還是會沿着自身的河床,滾滾向前,奔流入海。
非實驗體的現代詩,從定義上來說和古詩區别很大。現代詩的定義就是反古詩詞的,這一點從命名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反的主要是格律,而在内容上雖然一直高喊逆風飛揚,但畢竟還是詩,脫離不了意象表達情感,尋找讀者共情的老路子。
離開了這條路,就不是詩了。甚至連文章都算不上了。
如何欣賞現代詩欣賞現代詩和欣賞古詩詞并沒有區别。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欣賞,而不是讀懂。欣賞主要尋找美感。形式千差萬别,美感是人類共情。但是,欣賞的前提是讀懂。
什麼是“欣賞”?就是覺得有意思。而一首好詩,無非就是内容上和表達上兩方面讓人覺得有意思。内容上有意思,是創作者的文采、閱曆所決定的,而表達上的有意思,則是創作者塑造感情、抒發感情方法的新奇性。
無論新詩還是古詩,都是在内容上觸動讀者,在表達上打動讀者。
而我們平時最直觀,最在乎的格式,其實是在表達之上的修辭細化,以及各種語言特色,這些都隻是詩歌的皮毛,不論古詩還是現代詩。
首先是看寫的什麼,就是内容,然後是看如何寫,就是表達。而古詩、現代詩的文言文、白話文差别,詩家語和現代修辭方式的區别,其實都是在表達之上的,是我們在欣賞詩歌時最不重要的東西。
我們要讀懂現代詩,首先要觸及到它的内核,簡單來說,就是抓住中心思想。
比如舒婷的《緻橡樹》,她寫的是愛情,愛情是古往今來文學的永恒主題,但《緻橡樹》表達的愛情,是獨立人格下的愛情,并不是常見的熱烈、純潔、忠貞之類的愛情。她另創新意,且符合新時代的新思維。讀者因此而被觸動,甚至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
我們抓住内核,再看她如何圍繞這種獨立愛情進行表達。她把自己化身為木棉樹,批評淩霄花的攀援,批評隻會歌頌的小鳥,用各種形象來烘托獨立,平等的木棉樹,闡述了和橡樹不一樣的愛情。這是男女平等的氣質先鋒,既有内容,又有意境,還有很有意思的表達方式,因此才成為流行一時的經典詩歌作品。
内容是中心思想,但是表達并非形式
内容上打動讀者,表達上别出心裁,形式上有變不亂——這就是好的現代詩。
讀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橋》、餘光中的《鄉愁》,我們都能很明顯地感覺到這三點。愛情、友情、鄉情,這都是人類共情。
有朋友就會說,現代詩不就是形式自由嗎?自由是沒錯的,但是絕對不是沒有度的,這個度,就是讀者能夠承受的底線。
我們讀這些名作,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詩歌的三原則:高低起伏,有節奏感,押韻。
像餘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節選
不但四句三韻,而且每一小節的字數、格式一模一樣,這就完全繼承了《詩經》中反複吟誦,字詞小改的特色。所以,古詩和現代詩的欣賞有很大的區别嗎?
除了格律詩,古體詩和現代詩的賞讀是真的沒有區别。都是在語言中尋找中心思想,再發現它表達方式的獨到之處。格律詩是詩歌中的另類,是在字數和平仄上作了限制,是表達上的形式不同,它們在為文的基礎上是一緻的。
比如李白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這是寫什麼?寫送别,寫牽挂。那麼這首詩的内核和餘光中的《鄉愁》就相去不遠,一個是對人的牽挂,一個是對家鄉的牽挂。而在表達上,餘光中用的是時光流逝,自己成長,不同時期的不同牽挂對象來對鄉愁進行描寫。李白則希望把思念、牽挂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和明月一起陪伴被貶的王昌齡到達目的地。
這兩種表達方式,都讓人眼前一亮,讓我們覺得很有意思。然後在這種表達之上,李白在形式上選擇了格律詩七絕模闆,而餘光中自制了一個模闆。
現代詩和古體詩實際上是差不多的,除了押韻,其他的限制都不大。唯一的區别就是語言特色。前面講過,這實際上是表達之上的一些外在因素。
而真正能打動讀者的,永遠是内容,表達方式新奇可以用來抓住讀者的心。
然後才是用什麼語言、用什麼格式的問題。
如何區别胡寫和實驗派那種随意分行、随意斷句,希望靠這種方式來在詩壇闖出一條新路的人,如果不是在核心和表達方式上已經成熟了,那就是一種幼稚無知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但你不怕虎,别人也沒把你放在眼中。
這也就在側面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北村寫一個字“網”,就是新詩《生活》,有很多人進行解讀和研究。而我們随便寫一個字,自稱是詩,就會迎來無盡的嘲諷?
有朋友說,這就是名氣的問題。
這話是沒錯的。但是我們要好好想,他的名氣從何而來?那是大量的詩歌作品累積出來的,并不是随便就寫一個字,人家就認同他。名氣這個東西,就好像資格證書,你可以認為它是虛的,是假的。但實際上在招聘的時候,還是要看資格證書。因為資格證書是通過層層考核獲取的。
名氣也是一樣,至少證明了他曾經寫出過好作品,而且并非偶爾為之,說明他在創作詩歌方面是訓練有素,寫一個字,也隻是為了尋路、為了尋求詩歌的新發展方向。就好像說你個學渣,好不容易及格,而他作為學霸,滿分是家常便飯,但是現在忽然隻拿到及格,是不是所有人都會懷疑他必有别的緣故?
文藝創作也是這樣的。人家天天寫好詩,忽然寫了一首爛詩,基于他在詩歌方面的積累,是不可能讓自己的爛詩讓别人看到的,那麼他公布作品必然有其目的。就好像一個老書法家,忽然寫起了“江湖體”,我們就會想他是不是在做創新。而我們随手寫出來的字,因為沒有證書和各種經驗積累,寫得就算不是“江湖體”,也沒有人正眼看的。
說這些,其實是想說明,有知識、有目的創作和胡寫瞎寫是完全有區别的。
并不是說我們欣賞現代詩要從名氣出發,而是說成名者大多經過了大多數詩歌讀者的審視,作品是能經受住考驗的。
當然這一點并不适用于能用錢買到榮譽和名氣的“僞詩人”,可惜的是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多。有很多朋友并不清楚,自己“世界一流詩人”的認證是交費換來的,常常志得意滿。
這就隻能看作品說話,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國家一級詩人”,詩歌協會等都失去公信力的緣故了。因為他們交出來的作品,實在是背負不住這個名聲。
最實用的讀現代詩套路所以我們到底要如何欣賞現代詩呢?
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面(各方面的),看到一首詩,首先抓中心思想(初中生閱讀理解),抓不住它說什麼,立馬就可以扔了。抓住了内容,再看它表達得有意思嗎?有,就可以繼續欣賞分析,沒有意思,那也就可以扔了。
寫詩、讀詩是一種雙向的溝通。
讀者也不完全是承受方,至少擁有把垃圾扔掉的權利,對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